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8日訊 首次由證監會和農業部共同主辦的“風險管理與農業”高端論壇今日在京召開。論壇以“多方協力,提升期貨市場服務三農能力”為主題,旨在貫徹落實2012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引導生產、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精神,探索農業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及風險管理方式,深入探討現代農業與期貨市場結合的途徑與渠道,推動期貨市場在更高層次服務現代農業穩定發展。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出席論壇并分別發表演講。
姜洋指出,證監會始終高度重視利用資本市場為農業農村工作做好服務。去年底,在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內專門把如何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服務“三農”作為一個重要議題開展大討論。今年以來,證監會把支持農業經濟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出諸多有針對性地舉措,資本市場服務“三農”的水平大幅提升。截至8月底,滬深兩市共有農業類及農產品加工上市公司(包括食品、飲料、木材、家具、紡織品、紙類品加工)260家,占比10.49%;總市值1.67萬億元,占比7.99%。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經上市了大豆、玉米、早秈稻、小麥、菜籽油、棉花等13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占已上市商品期貨品種總數的近一半。
姜洋表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證監會將進一步落實“十二五”規劃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有關部署,全面加強資本市場與現代農業的對接。第一,繼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效拓寬市場的包容性和覆蓋面,開發出更多宜農惠農的證券期貨產品,為各類農業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第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專業化公司依托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推動有利于產業整合升級的并購重組,促進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第三,推動科技、創意、資本與農業的全面對接,健全有利于農業創新發展的制度安排,為“三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四,進一步貼近“三農”需求,根據農產品現貨市場特性及變化情況,做精做細已上市期貨,研究推出新型避險工具,提升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完善農產品定價體系,持續深化與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合作,有效提高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管理風險能力。
陳曉華在講話中總結了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當前農業面臨的主要風險。陳曉華表示,作為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期貨市場正在逐漸成為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引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陳曉華指出,今后應妥善處理借鑒國際經驗與立足中國實際、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和加強監管的關系,保障市場參與各方利益,切實加強農業風險管理的研究和謀劃,創新農業風險管理的工具和產品,完善農業風險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構建農業風險管理制度和體系,進一步促進農產品期貨與現貨市場融合,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于現代農業建設。
本次論壇是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鋒、世界銀行(微博)農業與農村發展部農業風險管理組負責人馬克·賽德勤,以及來自農業部、證監會等政府部門,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商業銀行、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200多名代表參加論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