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9月12日消息,今日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微博)與新浪財經獨家對話時指出,光伏產業過去是依靠出口,依靠國際市場的模式需要改變,只有通過要素市場改革,把更多的補貼變為市場機制才能真正的解決光伏這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潔琳 發自北京)
以下為對話實錄
新浪財經:現在新能源也是環保的,但是現在中國光伏企業出現比較大的危機,歐洲一旦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雙反,會不會很快就有一些光伏企業死掉?
梅德文:光伏產業首先應該理性的看到,他確實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我想說三點,第一點,無論如何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為我們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世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中國這些企業還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應該肯定。
第二點,我們當然也看到,在發展一個戰略新興產業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如何劃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如何區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政府如果越位太多,可能會取得另外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還是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我們更多的采取政府干預或補貼,而不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可能會得到另外的結果。還是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我們講看不見的右手和這邊的左手,這兩只手之間如何協調發展。
第三點,內需和外需之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的平衡。我們都知道光伏產業過去是依靠出口,依靠國際市場,所謂兩頭在外,技術在外、市場在外。這種模式跟過去中國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類似。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有時候在發展的初期沒有辦法,可以理解。但是該認真理性的考慮,是不是要做出一個選擇,從過去產品市場的改革,到現在更大程度在要素市場中改革,只有通過要素市場的改革,才能夠真正的促進內需的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所謂要素市場我們指的是技術、信息、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等。在這些要素市場上做更大程度的改革,我們認為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光伏這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因為只有這個改革才能夠校正所謂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才能夠真正促進他們可持續發展。
新浪財經:您說的改革是政府層面的?
梅德文:我說的是把更多的補貼變為市場機制,經濟手段。這個補貼是兩類補貼,一類補貼是補貼給生產者,我們中國更多是補貼給生產者。還有補貼是補貼給消費者,所謂國外比較常用的需求側管理DSM,把這些資金補貼給使用新能源的消費者。另外所謂的要素市場,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他是過去依賴于土地的低成本,勞動力的低成本,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技術創新,技術的低成本,甚至還有環境的成本沒有全部支付,在這些條件之下高速發展起來的。如果把他的環境成本,勞動力成本、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甚至還有稅務成本以及補貼全部計算起來,可能是另外一個計算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冷靜、理性的,客觀的看這一次光伏遇到的困難,可能這次困難對其他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會提供其他有意義的借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