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蓉萍 張可 8月30日,中信銀行將會發布其2012年半年報,這或許是其行長陳小憲最后一次在中信銀行的財報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沒有意外的話,已到中信集團報到的朱小黃將成為他的繼任者。
八年前,他曾經帶著一個復制另一個招商銀行的夢想進入中信銀行。在2011年的年報中,中信銀行實現零售銀行營業收入104.27億元,僅占該行營業收入的13.94%,離他曾經希望達到的“20%”的目標還有距離。此時,他的老東家招商銀行零售銀行的營業收入已占其銀行營業收入高達40%。
陳小憲的中信八年,是一個中型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進行股改和業務重塑的縮影。回過頭來看,陳小憲的銀行改革方向依然代表著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信銀行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評價稱這八年“很不錯、很艱難、很難得”。
這八年
2004年底,時任招行常務副行長的陳小憲受原中信集團邀請,就任當時的中信實業銀行行長。
公開的資料顯示,陳小憲為經濟學博士,具有豐富的金融管理理論水平和銀行實際工作經驗。他1982年進入銀行業。1994年以前,一直在人民銀行工作,1994年,陳小憲進入招商銀行,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擔任招行常務副行長。
中信實業銀行與招商銀行同時誕生于1987年。在上個世紀,中信實業銀行在銀行界的地位一直遙遙領先于招商銀行,位居中國商業銀行第六、股份制銀行第二。
這一狀況后來開始發生改變。招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本,并著力突出發展零售銀行業務,迅速追趕上來并開始在多項指標上領先。
一位中信銀行內部人士這樣對本報記者形容他:“陳小憲行長是一個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很直,脾氣和本事一樣大,對下屬很嚴厲。他很有能力,對商業銀行經營的領悟、眼光、對大勢的判斷、宣傳鼓動能力,都是很罕見的。”
陳小憲掌舵中信實業銀行之后,面對的是如何解決困擾中信發展的兩大問題——偏高的不良貸款和較低的資本充足率。
他當時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目標之一是怎么用較小的資本推動較大的規模。
這就要求他致力于發展零售銀行業務。2004年6月末,中信實業銀行總資產4667億元,實現經營利潤25.83億元,不良率為7.2%。而到了2012年3月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達2.6萬億元人民幣,實現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85.63億元,同比增長31.64%,不良貸款率為0.56%。
在中信銀行的發展歷程中,其規模從100億到1000億用了十年,從1000億到一萬億只用了十年,而從2007年上市后到2011年的5年里,資產規模就從一萬億到了兩萬六千億。
上述中信銀行內部人士認為這個八年中信銀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一個銀行的帶頭人很重要。原來中信銀行管理是機關化的。原來層層開會,資源浪費,其實這中間,總行的精神在削弱,在失真。陳小憲來了之后就開全行視頻會,一貫到底,讓總行精神更透明,大大提高了效率。員工的理論水平和收入水平,這八年都有所提高。”
除了陳小憲為核心的管理層,中信銀行控股股東中信集團的支持也在有形無形中助力中信銀行的發展。上市是明顯的體現。
中信集團“出血”剝離了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后,2007年4月27日,中信銀行A股和H股同步上市。中信銀行發行受到了境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追捧,是當年年初以來全球融資規模最大的IPO。
長城證券銀行業研究員黃飆表示,上市之后的中信銀行發展速度非常快,資產規模,業務網點擴張明顯提速,加速擴張同時資產質量持續改善,即使在08-09年資產質量也保持了良好。而且資本補充較為順利,資本充足率在股份制銀行中處于較高水平。
彼時中信集團選擇西班牙對外銀行(簡稱“BBVA”)作為戰略投資者時時,市場都表示了不理解,認為不是一個國際的大的金融機構,但現在來看,中信集團選擇BBVA是對的,一是BBVA出價最高,二是它作為戰略投資者,始終沒有減持。
上市之后,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很高,彼時管理層還擔心影響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ROE)水平。事實上,中信銀行的ROE也確實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都排在了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后面,去年的ROE甚至落后于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
不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現在的經濟增速放緩、銀行股跌破凈資產,高資本充足率反而成為優勢,這樣中信就少了很多銀行需要面臨的再融資問題。
零售:20%依然只是目標
到目前為止,在中信銀行,依然還有陳小憲未完成的目標。2004年底獲任命為行長16天后,他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我以集團領導的身份調查研究了一個多月,我們必須加速零售業務的發展。”
2006年初,陳小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詳細闡述了在結構調整中提出零售銀行戰略的原因。他說:“現在全國金融資產60%是個人金融資產,40%是對公資產,也就是15萬億元個人資產,將近11萬億元對公資產。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怎么選擇?過去我們對公業務在全國股份制銀行中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對私業務的不足已經嚴重滯后了我們的發展。在保持對公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實施對私銀行戰略,不是某個人的看法,是客觀環境逼迫我們作出的選擇。”
但零售業務需要很多前期投入,而且效果并不那么立竿見影。上述中信銀行內部人士稱:“股東都是理想化的,要求利潤多多的,不良低低的;然而事實上,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對于零售銀行的發展,招行行長馬蔚華曾說過一句比較經典的話:“你不做對公業務,今天沒飯吃。你不做零售業務,明天沒飯吃。”
這些年,以陳小憲為核心的管理層在發展零售這塊業務上不斷爭取股東支持。上述中信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如果和股東意見有分歧,陳小憲行長也會直接表露出不滿,去爭取銀行未來發展的方向。”
到了2008年初,中信銀行的零售業務并沒有革命性變化。此時,陳小憲提出中信銀行要走和其他銀行不一樣的零售銀行發展道路,比如發展路徑問題,中信銀行將直接一步切入到客戶經營這個層面。
根據中信銀行2011年年報,該行實現零售銀行營業收入104.27億元人民幣,占該行營業收入的13.94%。而陳小憲的老東家招行,其零售業務對公司的利潤貢獻度繼續提升中,2011年零售銀行業務營業凈收入穩定增長,達360.52億元,同比增長41.06%,占該行營業凈收入的39.12%。
具體到零售銀行的各項指標上,中信銀行和招行也差距不小。2011年,中信銀行累計銷售理財產品折合4,753.98(不含結構性理財產品)億元人民幣。同期,招商銀行實現個人理財產品銷售額達 20,635.71 億元。截至2011年末,中信銀行代銷基金與保險手續費收入合計1.73億元人民幣。而同期,招行代理基金收入11.80億元、代理保險收入 10.32億元。
截至2011年12 月31日,中信銀行零售貸款余額達到2,681.97億元人民幣,較上年末增加519.23億元人民幣,增長24.01%。同期,招行零售貸款余額是中信的兩倍以上,達到5,569.35 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41.99 億元。同期,中信銀行零售存款余額為3459億,而招商銀行的零售存款余額為8033億。
而2011年底,招行銀行和中信銀行的資產規模差不多,分別為2.79萬億和2.76萬億。
強與弱
陳小憲稱,中信銀行有其優良傳統,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銀行。國內許多大型企業、政府部門都是中信銀行的客戶,這說明中信對公業務的營銷做得很深入很扎實。
上任沒多久,他就指出了對公業務的幾大特點:第一,企業直接融資發展很快,這樣優質客戶就越來越少;第二,對公業務利差的縮小,是一個國際的趨勢;第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每年對私業務的收入增長超過對公一倍,作為一家銀行不能放棄這個市場。
也同樣是基于和陳小憲一樣的邏輯,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都在進行二次轉型,民生銀行在其事業部發展的基礎上,專注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業務上。招行則在其零售業務優勢基礎上,推動二次轉型,其二次轉型的目標設定為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股本回報率,控制成本費用。
由于中信對公業務較強,在其他方面的轉型就顯得不太突出。一些銀行業分析師談起中信,都會認為中信亮點不多。強大而強勢的控股股東中信集團造就中信銀行出色公司金融業務的同時,也使得中信銀行其他業務的拓展難以企及其現有的強項對公業務。
與此同時,雖然中信銀行的公司業務占比高,但是公司業務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利差收入,來源于公司業務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比較低。
“中信銀行最核心和最擅長的業務主要靠對公存貸款利差,那么利率市場化對它的挑戰事實上相對更大。”一家證券公司的銀行業分析師評價道。
截至2011年底,中信銀行以“大公司銀行”為支撐,其戰略公司客戶增長至3690家,其貸款占對公貸款的 41%;財政、稅收等機構類客戶存款余額比上年末增長10%,占公司類存款的26%。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戴志鋒在其中信銀行的研究報告中認為:“中信銀行對公業務的強勢,使其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時,資本成本和業務費用保持平穩,撥備前利潤增速在行業處于較快水平。同時,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零售非利息凈收入占比偏低。”
上述中信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陳小憲行長曾經提出過四個目標,一是效益質量和規模的協調發展,二是要濾掉風險的收益,三是走在中國商業銀行競爭的前列,四是要追求穩定增長的市值。前三個都完成了,最后一個沒有完成,銀行股破凈了,但這是全行業的問題。”
當綜合經營成為趨勢的時候,怎么利用中信集團的平臺,加強和中信信托、中信證券的聯動,可能對中信銀行而言是一大特色和未來有利的發展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