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8月6日,美國證券市場做市商騎士資本(Knight Capital Group, Inc)終于換來了4億美元的注資。
8月1日,因遭遇軟件技術故障,騎士資本的高頻交易系統在45分鐘內自動向紐交所發出了連串交易指令,導致了高達4.4億美元虧損,該公司股價也在兩個交易日內暴跌七成。數據顯示,騎士資本的交易量占紐交所的17.3%,占納斯達克(微博)的16.9%,是美國最大的股票做市商。
騎士資本的悲劇性一役,讓高頻交易再次亮相公眾視野。那么,在香港呢?
三類用家
在香港,高頻交易主要被一些ETF供應商、機構投資者和交易所采用。
黃寧(化名)是一名在香港為上述機構寫高頻交易程序的程序員。據他介紹,不同機構高頻交易系統的設計和目的都不一樣。“在這個系統下,可以有千奇百怪的玩法。就看你用怎樣的算法和技術原理。”
對于ETF供應商來說,高頻交易系統的目的很簡單——對沖。
目前,香港交易所共有43只實物ETF,50個合成ETF。這些ETF的交易量不高,甚至為零。例如,8月6日,93只ETF中,成交額最大的為i Shares 安碩富時A50中國指數ETF,成交金額為11.77億港元,其中43只成交量卻是零。
“每家實物ETF的提供商都是莊家。”黃寧以一只追蹤恒生指數的ETF盈富基金為例介紹了莊家如何使用高頻交易系統。恒指ETF是由恒指46個成分股組成,不同成分股在恒指ETF的構成比例不同。當一位客戶以1萬港元的價格掛單買入恒指ETF時,莊家的系統需要以幾乎同步的速度,為客戶將上述1萬港元按照恒指46個成分股的組成比例投入到相應股票中,以完成對沖任務。
對香港交易所而言,使用高頻交易系統的目的旨在以更快的速度處理買賣盤。去年12月5日,港交所推出了AMS/3.8交易系統,交易時延從之前的150毫秒降至2毫秒。
該系統的處理量從當時的每秒鐘3000個買賣盤增加至3萬個,市場數據播送信息量則從每秒鐘1000個股份頁增值2000個。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用作投資用途的高頻交易系統會配合算法系統(algo systems)進行運行。”黃寧向記者介紹了一個常用亦比較簡單的系統運作模式:價格平均交易模式。
使用這種模式一般會選擇在一只藍籌股處于波幅較大、成交量較高的時候。交易員可以對系統程序設定為,在一定的交易時間內,系統會在一只股票低于某個臨界點(如10港元)時,每跌0.05港元,即以同樣金額(如1萬港幣)買入這只股票。同時,在這只股票超過10港元時,每升0.05港元,即執行賣盤。
在上述模式的交易中,每一筆交易能夠獲取的利潤非常少,但是數以萬計的交易累計起來,投資者可以獲得不菲的利潤。
然而,上述類型的高頻交易在香港也發生過讓機構產生重大損失的情況。2009年7月15日,標智滬深300 ETF從下午4點左右的37.85港元,突然上漲至收盤時的53.75港元,單日上漲幅度高達51%。媒體消息稱,這是因為其中一家大型券商當日一直以人工方式買入該ETF,但在臨近收市時改用系統程序買入,由于程序設定為“不問價買入”,恰巧同時有投資者掛出53.75港元的沽盤,這兩筆交易瞬間配對并完成,令該券商共計損失逾50萬港元。
規模很小
相比歐美市場,香港市場高頻交易的成交量只是鳳毛麟角。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近日曾透露,美國高頻交易目前已占當地市場交易宗數的60%。香港并無公開資料披露,機構投資者利用高頻交易的成交量,但歐達禮表示,由于香港市場對于證券交易設有印花稅,讓本來一筆交易套利就不高的高頻交易的交易成本增加不少。
此外,交易系統亦是阻礙香港高頻交易進行的原因之一。相比納斯達克、倫敦和新加坡等地區交易所,港交所2毫秒的交易延時仍遠遠落在它們以微秒計算的交易系統后面。
高頻交易者與散戶的交易速度沒有拉開,高頻交易者的套利機會自然少了。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今年3月表示,目前,港交所并不急于發展高頻交易業務,而會把重心放在股票和衍生產品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