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瀟梟
預算法修訂爭議之大,除了牽涉相關部門多,利益構成復雜,更重要地,是由于政府收入是從民眾中收取,未來也將更多地用于公共事務,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
現在正在公開征集意見的預算法,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公眾又將怎么參與其中,預算又是否能得到切實的履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預算法是干嗎的?
現行預算法的第一條,“為了強化預算的分配和監督職能,健全國家對預算的管理,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修正草案二審稿,仍保留了這一條。此條規定,相對含糊。
二審稿中新增的第二條,指明“預算的編制、審查、批準、執行、調整、監督,以及決算和其他預算管理活動,依照本法規定執行”。
這貌似揭示了此部預算法的定位。但業內專家,對此仍有不同見解。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預算法作為一部法律,是用來規范預算活動,在預算活動相關主體間,建立權利義務的關系。規范預算活動,尤其是政府的收支行為,要保障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保障公眾對預算的參與和知情權。
施正文同時指出,法律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預算法,需要建立一種規則,具備可操作性,要形成一種行為模式:首先,要告訴大家怎么做,如預算公開,如何公開;再者,產生爭議了,該怎么辦;還有,違背相關規定了,又該怎么辦。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認為,預算法是一部規范政府財政行為的法律文件;預算收支相關的行為,都應該通過這部法律得到規范;現在增加了預算公開的條文,就是希望國家的預算政策,能為更多民眾了解。
他同時指出,預算法是一部程序法,追求的是怎么樣讓預算更加公開、透明、規范。關于財政體制方面的問題,如稅收怎么在各級政府間分配,各級政府間分別負擔什么樣的支出責任,則不是預算法規范的內容;這需要專門的財政法,來規范財政體制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認為,預算法是“亞憲法”,應該直接體現憲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預算法,既應該著重規定預算編制、審批、監督等程序,也應該對相關財政體制進行附帶說明。
如何改?
對預算法不同的預期,或許會對現行二審稿做出不同的評價。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預算法從原來的“修訂案”轉成“修正案”,這已經在規格上降級,說明此次修改只能是小改。他還指出,二審稿很好地吸收了十多年來,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實踐中的改變。
如,2007年啟動的政府收支分類的改革。二審稿中的第24條,將這部分內容加入,指出公共預算開支,按功能和經濟性質進行分類。
如,從2006年啟動的國債余額管理活動,也寫入了二審稿的第30條。
也有一些是財政管理實踐尚未實現,是國家層面希望發展的方向。
如,將政府各項收支納入預算,實行“全口徑”的預算管理。這對應二審稿中的第四條,指出預算分為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此項工作仍在進行當中,還有不少政府收入未納入預算管理。
如,提高一般轉移支付比重,壓縮專項轉移支付。寫入了第13條,指明“財政轉移支付應當規范、公平、公開,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以均衡地區間基本財力為主要目標”。
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認為應加大改動力度。
施正文認為,二審稿只為預算管理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類似于一個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律語言,不具備可操作性,與預算法修改這個定位不合。只規定方向,并沒有實質地去調整人大、政府、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無法真正規范預算管理活動。
公開待細化
二審稿最大的亮點,莫過于將“預算公開”寫入預算法中。
具體對應第11條規定,“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預算、預算調整、決算,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但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除外”。同時,還指出“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但有業內學者指出,“公開透明”是典型的預算原則,卻被排除在二審稿“各級預算應當遵循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這項規定之外。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教授林江指出,預算法與國務院的紅頭文件是有區別的,應該在預算法中,對“公開”進行規定,如什么時候公開,公開到哪個級別等。同時,他指出,公眾比較關心的“三公消費”也并沒有寫入預算法的規定中。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最好對“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進行規定,否則不少政府就會以此做借口,拒絕公開一些應該公開的內容。
施正文還建議,最好在預算法中規定,公民享有請求預算公開的權利,這樣公民才能切實監督政府預算公開行為。因為預算公開是政府的義務。
他還指出,同時也要對必需的法律救濟進行規定。當公民申請預算公開時,政府拒絕公開,或者公開結果并不令人滿意,該怎么辦?如當公民不滿意時,可向上級管理機關提出審查要求,上級審查結果還不滿意時,可通過司法渠道來解決。
他認為,預算公開意義巨大,要避免預算公開走過場,就應該對相關程序進行規定。
加大懲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均表示預算法難以落實,核心問題在于懲處力度過輕,法律沒有威懾力。
二審稿在“法律責任”一章中,在內容上相較現行預算法,有了很大的擴充。
如對政府更改預算的行為,現行預算法只針對“使原來收支平衡的預算,超過總收入”,以及“使批準的舉債數額增加”這兩種行為,認為是違背預算法的,要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追究行政責任”。
二審稿中,政府部門更改預算的行為,已經擴展到12項,即列出的12種行為都被認定是違背預算法。
但追責方面,則與現行預算法類似,即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即僅從“追究行政責任”變動為“依法給予處分”,但并沒有對怎么處分,什么處分進行規定。
業內專家指出,最好能處罰具體化,如沒經上級部門批準,就花錢了的,就要對應刑法第幾條;如有超過一定比例的預算外資金,就應該對責任人進行經濟罰款等。不然,法律沒有強制性,就可執行也可不執行。
但王雍君認為,要加強懲處力度,在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除了預算法之外,還有關于教育、農田水利等相關法律條文的規定,規定各項支出應當占當年GDP或者財政收入一定比例,對于那些財力匱乏的地方,要同時兼顧預算法和其他具體領域開支的要求,幾乎不可能。他指出,這是由于當下很多法律條規都是從部門利益角度出發造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