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世行歸來著新說
他是從臺灣“起義歸來”的連長,是芝加哥大學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的高徒,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十五”計劃起草人之一,是中國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是世界銀行(微博)65年歷史里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這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濟學者叫做林毅夫。2012年6月,他于世界銀行副行長4載任期屆滿,重新回到北京大學。隨即他推出了號稱發展經濟學3 .0版本的《新結構經濟學》,希望以此在中國打造出經濟學的一個嶄新流派。
讓世界一流經濟學家討論發展問題
當27歲的林正義從金門跳向大海,他的一生就注定寫滿傳奇。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到了祖國大陸后他據此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毅夫”。
隨后,林毅夫先是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政治經濟專業,隨后借給舒爾茨做翻譯的機會獲得了到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美國芝加哥大學讀書的機會,并獲得博士學位。經過多年努力,林毅夫成為了中國最頂級的經濟學家之一,2008年2月4日,他被正式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
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出任這一職務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事實上他確實也是這樣做的。2012年5月16日,在世界銀行為他舉行的歡送會上,世行行長佐利克稱贊說:他給世行留下了嶄新的理念、視角和挑戰。他呈現在世界舞臺上的領袖魅力及對世行的貢獻將超越時空,永遠記錄在世行史冊之中。
“世界銀行不是一個純粹討論經濟學的地方,但是至少我做到了讓世行里的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們也要討論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問題。”歸國后,林毅夫這樣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概括他4年世行任職的成績。
發展經濟學3.0版《新結構經濟學》
2012年6月,林毅夫任滿歸國,重新回到北京大學。正當外界傳言紛紛說他要出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的時候,他卻于6月18日推出了自己的學術著作《新結構經濟學》。
“四年前,參加完北大的畢業典禮,我前往世行就職,當時的心情就像一個從農村走出的高中生剛到大城市讀大學,一切都是新奇的。如今,四年過去了,今天我帶來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就好比我要提交的畢業論文,希望能為發展經濟學理論和發展政策提供反思。”林毅夫說。但實際上他的打算遠沒有說得這么簡單,會議主持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巫和懋表示,《新結構經濟學》的推出不僅是要推進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更是想在中國打造出經濟學的一個嶄新流派。
《新結構經濟學》“推翻”了發展經濟學1 .0版本的結構主義和2 .0版本的華盛頓共識,提出要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結果的決定因素和發展過程中的結構變遷,以及政府、市場在此過程所起的作用,以彌補當前發展經濟學的不足。
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中,一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其經濟結構不斷發展變遷的過程。一國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了其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要具有競爭優勢,就必須根據要素稟賦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發展。
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峰點評說,林毅夫最早講比較優勢,被稱為“林比較”,到馬歇爾講座(2007年年末林毅夫成為首個登上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的中國學者),又將其升級為理論,現在新結構經濟學又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將這個理論變為諾貝爾獎項。“馬歇爾講座幾十位主講人中,有十幾位后來榮獲經濟學諾貝爾獎。因而從統計相關性證據看,毅夫教授向諾貝爾獎走近了一步,也是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中國經濟學家。從林比較到林結構再向林發展轉變,就功德圓滿了”。
力挺中國經濟再高速增長20年
歸國的林毅夫,帶來的不僅只有他的新學術理論,還有他對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強大信心。在當前各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的時候,他這樣的表態無疑具有爭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曾和蔡昉、李周合著《中國的奇跡》一書,當時的學術爭議比現今還大,但是時間證明了他的正確。這次呢?
林毅夫表示,中國的市場轉型于1979年開始,當時政府采取了實用的雙軌制政策,一方面繼續對重點領域提供暫時性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向私人企業和外國直接投資開放勞動密集型領域———這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但過去一直被抑制的領域。
這一政策讓中國得以同時實現穩定和快速增長,但也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問題。因此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經濟結構,使收入分配趨于公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