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強
一個北方小鎮,因自備電廠低價售電而名聞。
“魏橋模式”之所以備受關注,除可否復制、推而廣之的疑問外,再就是公眾對電力體制和電價機制改革的期待。
非公“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電力領域,建立多元化的電力市場。魏橋自建電廠,合乎國家政策導向。問題在于,如果魏橋集團若完全遵循現電價格機制,以其為代表的民資恐難有盈利。
正因為我國尚未建立合理的電價機制,國有五大電力集團火電業務虧損嚴重,外資火電幾乎全部退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5月7日美國AES公司將在中國的4項風電資產和一座燃煤發電廠的股份轉讓給新加坡勝科工業集團。
然,“魏橋模式”可否在全國推廣?電力行業的答案是否定的。
來自行業機構的測算是,魏橋未繳納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相應降低電價至少5分錢。魏橋發電機組屬小火電機組,沒有安裝脫硫、脫硝等環保設施,污染物排放超標,相應降低約2.5分錢的發電成本。
這對與大型機組而言,幾乎是望塵莫及的。“自備電廠不愿意從自己的蛋糕中切出一塊交給國家,而中央企業則不然。”一位電力行業人士如是說。
此外,魏橋集團未承擔電價交叉補貼負擔。電價交叉補貼是中國特色,高價工商業用電補貼居民和農業用電。電力行業協會資料顯示,魏橋集團向工商業用戶供電比重約94%,居民和農業等低電價用戶比重僅6%。剔除交叉補貼因素,魏橋電價降低6分錢/度。
目前,我國在推進居民階梯電價改革,目的之一便是解決交叉補貼的老毛病。電價體制改革的一個方向是,理順電價結構,簡化電價種類,逐步減少銷售電價中的交叉補貼。
與大電網不同,魏橋電廠以自發自用為目的,以商業利益至上。其服務半徑僅限于山東魏橋鎮,不可能自掏腰包拓展供電區域,架設長輸線路,讓更多的居民享受低電價。反過來說,待到魏橋將供電線路輸送到幾百公里以外,電價想必也漲了起來。
金無足赤,瑕瑜互現。在魏橋電廠抑或被關停,被并轉,或是維持現狀的裁斷前,決策層面必定會慎重考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