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的事情就這樣按部就班地發生了。
世界銀行[微博]16日宣布,由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的韓裔美籍醫學專家金墉將接替6月底卸任的現任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成為世行第12任行長。
世行1945年正式成立,美國是第一大股東,作為不成文的規則,行長一職一直由美國人“世襲”。今年,發展中國家首次對這個已經落后于時代潮流的陳規發起了挑戰。可惜的是,兩位候選人還不足以撼動這個丑陋的機制。
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提前宣布退出競選,尼日利亞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則在事后表示,“這種事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擇優錄取,而是由各國政治權重和投票來決定的,所以美國人能夠得到”。
根據世行相關規定,金墉任期五年,從2012年7月1日起擔任世行行長。當選后,金墉發表聲明說,世行將擴大發展中國家聲音,高效應對各成員國的多樣化需求,并為可持續增長提供更強有力的研究成果。金墉還表示,世行執行董事會與成員國一致認同包容性增長的重要性,世行大樓入口刻著世行使命———“建立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如今世行已經越來越靠近這一目標。
有驚無險的競爭
據報道,金墉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5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在美國艾奧瓦州長大,后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是非盈利性質的“衛生伙伴組織”創始人之一,此前曾擔任哈佛大學醫學教授,也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顧問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司司長。2005年金墉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評為全美“二十五位最佳領袖”,2006年當選《時代周刊》“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2009年7月,金墉出任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校長。
在經濟領域,金墉涉足不深,有據可查的資料少之又少,參加過為期兩天的金融突擊補習班已經是相當打眼的亮點。調閱其以往發表的學術文獻和不同場合言論,《華爾街日報》發現,金墉的大部分著作著眼于醫療領域,而涉及經濟的文章則大多是在抱怨富裕國家未能為幫助貧窮國家解決各種問題而吐出更多錢。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說,金墉在經濟學領域屬于“業余愛好者”,秉持拒絕合作的“反全球化觀點”。
盡管如此,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出人意料地提名金墉接替羅伯特·佐利克,擔任世界銀行下任行長。奧巴馬在宣布這一提名時說,過去20多年內,金墉都在致力于改善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活狀況和提高全球醫療健康水平,金墉豐富的個人經歷使他成為接替世行行長的最佳人選。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醫學背景濃厚且幾年前仍不知對沖基金為何物的金墉,而發展中國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候選人———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和尼日利亞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
為了贏得這場看似“勝券在握”卻又暗藏兇險的選戰,金墉在獲得提名的第四天就展開了覆蓋全球的“傾聽之旅”。
3月27日至4月9日,金墉馬不停蹄地訪問了埃塞俄比亞、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世行成員國。4月12日至17日,金墉展開了全球“傾聽之旅”第二季,出訪俄羅斯和秘魯,與兩國財政部長等政府官員及其他相關人士會面,就世行未來政策尋求建議。
與此同時,世行啟動了針對三位候選者的面試工作。其執行董事會于4月9日讓尼日利亞現任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過堂”,10日接受面試的是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最后一天,金墉面對世行官員侃侃而談。
“傾聽之旅”很奏效,金墉開始得到世行成員國的認可。日本財務大臣安住淳在東京與金墉會談后4月1日表示,日本將支持后者。安住淳表示,金墉曾在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防治部門出任主管,能力和業績突出,同時十分了解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日方認為金墉是“非常合適”的世行行長候任者。
好消息接踵而至,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13日說,俄羅斯也支持美國提名的世界銀行行長候選人金墉。在俄羅斯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分道揚鑣轉的當天,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宣布退出世行行長一職的競選。在由哥倫比亞媒體發表的聲明中,奧坎波說:“顯然,這次依據的并不是候選人的優勢,它是一場政治活動。”
有分析指出,金墉得到了世行投票權份額排位前兩位的美日兩國的支持,同時也獲得了法國、加拿大及韓國、俄羅斯的首肯,相當于這場競選不等進入高潮就已落幕———金墉出任世行行長已成為“鐵定”事實。
“跨界”者的新使命
塵埃落定后,人們更關注新任世行行長金墉如何履行使命。
“作為行長,我將謀求世界銀行集團與快速變化的世界實現新的一致。我們將與新老合作伙伴一起,培育一個機構來有效地響應各方面客戶和捐助機構的需求,提供更強大的結果以支持可持續增長,讓基于實證的解決方案優先于意識形態,擴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吸收我們所服務的人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金墉當選后在一份聲明中說。
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金墉曾談到自己對世界銀行這個國際機構的理解。他說,世界銀行是一個關注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的機構。這兩大任務都非常復雜,并非單個領域的背景能夠應對。他認為,世界銀行的運作從單一的促進經濟增長,向為特定社區和問題提供更有針對性項目的轉變,并承諾要讓世行更具包容性,及時反映全球經濟現實的主張,還強調世行是“世界的銀行”。
有分析指出,作為一個有韓裔背景的世行行長,也可能讓金墉在醫治全球貧窮疾病時將帶有某種韓國情結。事實上,金墉日前已撰文證實此種可能性,他將借用韓國的經濟開發經驗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我出生在尚處于貧窮時期的韓國,親眼目睹了一個貧窮的國家如何與全球經濟接軌,最終成長為具有活力、繁榮的國家。我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和韓國一樣的經濟發展。”關于脫貧的方式,金墉則建議,各個國家應該優先考慮“市場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這是創造工作機會、使人們擺脫貧困的最好方式”。
但這還不是金墉未來工作的全部。本次世行行長候選人之一、尼日利亞現任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世行必須迅速而有效地回應其客戶國家面臨的三大挑戰,并且必須尊重這些國家的優先事項、文化和自身進程。
創造就業是首要挑戰,而今后幾年即將涌現的大量年輕人口更讓這一挑戰雪上加霜。這需要每個國家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制定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發展關鍵的經濟領域,在此基礎上實現穩定而全面的經濟增長。對許多國家而言,重要的是優先投資于基礎設施、農業、醫療、教育以及其他可以創造就業的領域。
其次,世行必須支持人力資本上的投資,尤其是醫療、教育和福利方面。醫療領域的投資重點應該在于加強國家醫療體系,以實現對疾病預防和控制的可持續管理。同樣,教育領域的投資不能僅停留在小學和初中的入學率目標上,而是要致力于學習成果、職業培訓以及二三級層次的就業技能發展。
第三,世行必須支持發展中國家建立合適的制度。這些制度應能保護財產權和強化合同履行,促進良好治理,為個人自主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建立制度殊為不易,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
向“世襲”制發起挑戰
在世界銀行的歷史上,今年首次出現了非美籍行長候選人與白宮提名人選同臺競爭的“對臺戲”,體現了二十國集團對于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的共識,也是重要國際機構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有分析指出,盡管由美籍人士擔任世行行長的“世襲制”仍未打破,但此次有非美籍人士參選行長的情形為世行成立60多年來的首次,成為重要國際機構治理改革的一個新標志。
世行執董會對金墉、奧坎波、奧孔喬-伊韋拉三位候選人表示感謝,“他們的參選使有關世行行長的作用以及世行集團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變得更加豐富。三位候選人獲得不同成員國的支持,這反映出他們的優秀才干。我們期待著在金墉博士上任后與其進行合作”。
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總裁南希·伯索爾認為,這一突破意義非同小可,此前世行執行董事們只能在美國總統提名的美籍人選中選擇,如今則打破了這一慣例,為今后的世行行長擇優遴選打開了新的窗口。
但正所謂任重道遠。有報道引述專家的話說,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對比考量,發展中國家要提高話語權尚需進一步積蓄實力。從經濟總量和投票權等硬指標來看,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在2010年占全球的比重為43.4%,尚未超過半數;發展中國家在世行的總投票權也沒有超過簡單多數所需的半壁江山,美國對世行重大事項依舊握有否決權。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施蒂格利茨在《誰的世界銀行?》一文中指出,如果美國堅持死握行長選擇過程控制權不放,那么受害的將是世行自身。發達國家的小算盤(美國人把持世界銀行、歐洲人把持IM F)在今天看來早已落后于時代,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因為世界銀行和IM F正在日益依靠新興市場作為資金來源。美國、國際社會和世界銀行自身一再強調改善治理的重要性,但行長任命權實際歸屬美國總統這一事實讓這一切看上去頗為可笑。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話稱,奧孔喬-伊韋拉在16日的世行執董會投票選舉中獲得約18%的選票。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說,盡管發展中國家提名的候選人注定落敗,但她的參選為這一過程帶來變化。她說:“情況不再相同,所以我們也取得了勝利。由誰來掌管世行?我們已經顯示,我們可以參與競爭,非洲可以提出適合掌管整個機構的人選。”奧孔喬-伊韋拉還表示,以今年世行行長遴選為起點,世行等國際機構的治理改革踏上新征程,這一征程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