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身邊的巴菲特》這本書,你不僅可以學會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而且也可以超越巴菲特,至少在收益率上是可以實現的。這本書給我們講述了華爾街10位散戶的投資傳奇,他們沒有對沖基金的從業經驗,沒有常春藤名校的文憑,他們來自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軟件推銷員、門診醫生、狂熱的電腦迷,甚至家庭主婦……每一個故事都有血有肉,給予我們意猶未盡的啟示。
10個散戶的投資傳奇
克里斯托弗·里斯,一個流浪漢,從19歲到49歲都做著低報酬的工作。他的投資,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虧損過40%,但總體收益率卻到達了25%。因為他是一個流浪漢,所以特別注重一個公司的生存底線,總是根據企業的有形資產價值、真實收入和負債水平,以最糟糕的情況來對付可能的風險。因此,他的選股原則只有一個:如果一只股票以他計算出來的價值的一半出售,他就買。不求多,一年可能也就只做一兩個項目。他賣出的標準也很簡單:系統風險增加時,賣出;股價接近預估的公允值時,賣出;可找到更好的低風險投資時,賣出。
約翰·納文,一個曾經的電臺D J,對艾略特波浪理論、熊市短線投資情有獨鐘,曾經組合投資虧損130萬美元,也曾抓到里約納西亞金礦,而獲得了653%的收益。他用隨機指標(K D J)、平滑異同平均指標(M A C D )、相對強度(R SI)等指標判斷牛熊,選定股票后,他持倉的時間在3天到3個月之間。在操作中,他喜歡使用情緒指標作為反向操作工具,回避有故事的股票,當股價跌幅超過買入價的5%就止損。
邁克·科薩,一個廢水循環與處理工程師,喜歡“墜落飛刀”的刺激,選擇危機、重組中的企業投資,曾經損失過92%,但2001年以來,他的年均回報率達到了34%。他花大量時間研究股票,最保守地篩選和調整財務數據,在看出恢復盈利的清晰路徑之時買進股票,每月交易20-40次,用他自己的公式計算,如果內在價值與當前價格之比低于1.25時就賣出。和邁克·科薩一樣,喜歡買入“錯殺股”的還有卡車司機杰克·韋蘭,只不過他對生物醫藥科技情有獨鐘,目標企業是否有資金緩沖墊,是他買入時最重要的參考。
累計回報率達到237%的安德魯·斯旺,只投資小盤金礦股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企業;“暴發戶”蘭迪·麥達夫喜歡有很棒商業模式的企業,喜歡用稅前利潤來衡量企業的價值;回報率達到1026%的阿蘭·希爾,強調順勢而動,每天花四個小時去閱讀他關心的公司的一切消息,在25只股票的投資組合中每只股票都會控制在7%以內;喜歡研讀《圣經》的鮑勃·克萊布,玩的是認沽期權權證和認購期權權證……
我們身邊的“民間股神”
《身邊的巴菲特》講述的是美國股市的那些“民間股神”,實際上,在任何一個股市,都有大量的“民間股 神 ” , 楊 百 萬 、 劉 益 謙 、 余 秋雨……我的身邊就有幾個A股的“股神”朋友。
H君喜歡熊市沒有故事的1元股,幾年買一只,買一只管若干年,2007年以不到1.8元的價格買進了T C L,在2011年以8塊多充滿故事時賣掉了,收益率達到了450%。L君無論熊市牛市都只做湖北宜化這只股票,他的標準是牛市下跌30%就進去,上漲20% 就隨時準備逃跑,一年下來算賬,收益也翻了番。W 君只盯著他家鄉的三只股票,有事無事去找員工聊天,只要公司沒有大的負面事故,員工們額外發了福利,或者漲了工資,他就趕忙買進,每年他都樂呵呵地對我說只賺了“一點點”。D君喜歡突發事件,汶川地震大家都趕快往外跑,他卻在搖晃的電腦上下完華新水泥的單子才出來,埃及一發生騷亂,他趕快買入中國石油。X君有點怪癖,從不選擇老總是胖子的公司投資……
投資、炒股的現實故事,一再告訴我們:“大師”的定律未必就能助你成功,但千萬別忽視身邊的能人,他們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讀完《身邊的巴菲特》,對照自己身邊的“巴菲特們”,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給我不少啟示:
第一,他們都有虧損、甚至巨虧的歷史,“股市多風險,投資須謹慎”,投資股票首先想的應該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做好虧損的心理準備。
第二,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投資選股方法,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操作系統,股市從來沒有一招制敵、一夜暴富、萬世經用的致富公式,能否成為“巴菲特”關鍵在于能否發展出自己的投資方法。
第三,他們都冷靜,不和股票做朋友,他們也看電視,也聽專家觀點,但不依賴于電視上的專家、朋友和熟人的建議,更不依賴所謂的炒股軟件,而是花大量時間自己去挖掘。
第四,寧愿錯過,也不愿被套住,他們在不斷試錯中尋找風險最小的股票,一旦作出初步選擇,他們就不斷地去尋找各種證據,去證明預測是錯誤的,而不是去找證據證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第五,他們都了解至少一種股票理論,但他們都不篤信某一種理論,都是在研判大勢的基礎上靈活操作。
第六,他們不是什么股都買,要么只買自己堅持的一兩個領域,要么只盯著自己熟悉的幾只股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