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煤改步入資源整合深水區 電企有望成兼并主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 01:00  國際金融報微博

  本報記者 黃燁

煤改步入資源整合深水區電企有望成兼并主體

  中國能源領域的“十二五”規劃正相繼出臺。3月22日上午,繼煤層氣“十二五”規劃和頁巖氣“十二五”規劃等之后,國家能源局又對外發布了《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與“十一五”規劃類似,“十二五”規劃依舊提到了發展大型煤炭基地、發展大型煤炭企業、推進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及煤炭安全和環境保護等。不同點是,到2015年41億噸/年的生產能力比以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對“電企上煤炭項目”和“煤礦辦電廠”都表示了“歡迎”。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規劃的出臺意味著煤炭企業平均產能將超過100萬噸,較目前的水平至少翻倍。中金公司稱,相關部門一旦加快推進資源整合,鼓勵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具有資金、技術、規模、產業鏈優勢的龍頭企業將獲更多政策扶持,行業集中度和議價能力也將大幅提升。由此,中金公司認為,“這幾乎導致所有煤炭上市公司受益。”

  煤炭仍是主體能源

  中國一直是煤炭生產大國,也是煤炭進出口大國。但2010年,中國悄然成為煤炭凈進口國,這一方面凸顯出全球能源大國中國旺盛的煤炭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盡管中國對全球承諾過相關的減排目標,但就現狀而言,仍離不開煤炭這一最基本的資源品種。

  “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再次強調了煤炭的地位,“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同時,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

  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此前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同樣表示,“要正確認識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有所下降,但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不會發生改變。”

  事實上,國家能源局的表態不出乎業界的預料。在前幾年《中國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20多位院士曾一致認為,到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將占60%左右(實際為70%);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會低于50%。國際能源署(IEA)去年年底在《2011年煤炭中期市場報告》中也預測,2016年前,中國和印度將保持旺盛的電煤需求。

  供需格局或將轉變

  在維持煤炭“主體能源”地位等背景下,上述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新開工煤礦建設規模為7.4億噸/年。到2015年,煤炭生產能力為41億噸,產量控制在39億噸。

  對此,吳吟解釋,規劃的導向和實際狀況往往有一定差距,以影響煤炭工業發展的GDP數據為例,“十五”期間的規劃綱要提出GDP增長7%,但實際是9.5%,“在這種情況下,如按國民經濟確定的‘十二五’增長7%的目標,39億噸煤夠用,且綽綽有余。考慮到可能會超過該數字,加之以往的慣例,就讓生產能力比消費量和產量要大一些。”

  然而,在業界看來,41億噸和39億噸的數據總體略顯“保守”。“十一五”期間,中國曾制定過26億噸生產能力的目標,但2010年的產量為32億多噸。2011年,中國原煤產量提升至35.2億噸,2.8億噸的增量甚至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這意味著,剩下的4年時間內,中國煤炭生產能力的增幅要控制在6.8億噸,即平均每年增幅為1.7億噸。

  國泰君安卻測算,保守估計“十二五”期間的煤炭產能增量在11億噸以上,預計到2015年國內煤炭產能將達到45億噸,遠超預估。基于該數據,國泰君安擔心,“加之2013年底至2015年有7.5億噸的鐵路煤炭運力釋放,這很可能是國內煤炭供需格局發生轉變的時點。即國內的過剩產能只能寄希望于印度這一國際煤炭貿易需求方的崛起。”

  但有能源專家認為,在部分地區產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完成國家能源局的目標有一定難度,生產壓力相對比較大,但客觀上也給煤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的空間。

  推進煤企兼并重組

  不管是產能過剩也好,還是實現產能目標有困難也好,“十二五”規劃都已為保障煤炭供應制定了諸多措施。其中一個重點任務就是“推進煤礦企業的兼并重組”。

  該思路并非無跡可尋。在此前的全國煤炭工作上,“兼并重組”就被多次提及。從現有的進展看,2011年河南省全省煤炭企業數量由原來的530家減少到30家,六大骨干煤炭企業產量達到全省總產量的86.9%,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截至去年6月,陜西省的煤炭企業數量由550家減少到120家以內。

  而上述規劃的具體表述是“大力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有序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有效保護礦區生態環境。通過兼并重組,全國煤礦企業數量控制在4000家以內,平均規模提高到100萬噸/年以上”。另據發展目標,全國將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炭企業,煤炭產量占全國60%;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1萬處以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通過資源整合形成的大集團,在防范安全事故和環保方面會有保障。但他擔心,資源逐漸集中到大集團手中后,長期而言會增加其議價能力,大集團將越來越影響煤炭市場的話語權。

  吳吟認為,通過“三大”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型現代化礦井或露天煤礦,將把煤炭供應的基礎搞得更扎實。

  國泰君安稱,“國內產量前17名煤炭企業的2010年產量為15.3億噸,這些企業2015年的規劃產量將達到29億噸,增量為13.7億噸。這還尚未考慮五大發電集團在煤炭行業的擴張。”

  重點發展西部地區

  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十二五”煤炭生產布局。規劃的要求是,對于東部地區,規劃的目標是,“2015年,東部(含東北)煤炭產量4.6億噸,占全國的12%,其中黑龍江、山東產量保持穩定,其他省(市)下降。”

  在中部地區,山西被確定為惟一產量增加的省份。河南、安徽產量保持穩定,其他省下降。對此,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李廷認為,這與中部省份的產量增長潛力有關。官方解釋是,中部煤炭開發強度偏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山西通過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產量仍有增長空間。但山西應重點做好整合礦井技術改造,適度控制新井建設,河南、安徽穩定現有生產規模,重點建設接續礦井。

  西部地區是全國煤炭的主要來源,占到了53%。其中,地處“能源金三角”的寧夏、甘肅、內蒙古、陜西和新疆的產量將增加,貴州、云南略有增加,重慶和四川的產量下降。對于西部,規劃還提出,未來三年全國新開工7.4億噸礦井規模中,西部要占據71.7%的份額。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煤炭開發的西部轉移措施意味著未來在項目核準、鐵路建設、配套轉化、財稅政策等方面將側重西部地區,西部的煤炭上市公司將明顯受益。

  但有專家擔心,“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布局的提出可能遇到“未來西部煤炭產能釋放后的運輸瓶頸”。德邦證券稱,主要產煤省區鐵路運輸規劃了諸如內蒙“三橫四縱”和新疆“一主兩輔”的煤運線路,“但這些鐵路運輸線預計要到2014年才逐步實現通車,因此2014年之前運力偏緊的局面難以改變”。

  《規劃》則強調,要加強煤炭調出與運力配置統籌,確保調運平衡。《規劃》預測2015年全國煤炭鐵路運輸需求26億噸。考慮鐵路、港口,生產、消費等環節的不均衡性,需要鐵路運力280億噸至30億噸。鐵路方面目前規劃屆時煤炭運力將達30億噸,可基本滿足煤炭運輸需要。

  電企有望成兼并主體

  據相關媒體報道,隨著這一國家《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的最終出爐,風起云涌的煤炭兼并重組也迎來了新一輪變革。權威專家對記者指出,《規劃》對新兼并主體的引入,將使煤改步入“深水區”;電力等下游行業將在此輪改革中獲益。

  通過與此前的規劃對比發現,記者發現此次《規劃》同樣將“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放在重點任務中的首要位置,但對煤炭兼并重組方向的陳述有所不同——由之前的政府、政策主導轉變為由市場主導。

  中國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邢雷表示,山西、河南等資源大省的煤改在“十一五”期間已基本完成,因此目前全國煤炭開發總體布局是“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而西部省區中資源最為富集的內蒙古、新疆等地區目前的開發主體已有不少電力等下游企業,其中內蒙古東部主要是電力企業的天下。預計電力企業作為新的兼并主體,將在新一輪改革中獲益。

  長期深耕內蒙古的平莊能源即為國電集團下屬企業,其大股東內蒙古平莊煤業集團(下稱“平莊集團”)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度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將于年內把內蒙古的白音華煤業公司、元寶山露天礦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國電集團另一上市平臺國電電力董秘陳景東也表示,國電電力一直在圍繞發電主業進行業務多元化發展。

  與此同時,隸屬于中電投集團的露天煤業日前也發布公告稱,為提高扎哈淖爾采區煤炭運營效率,公司擬整合扎哈淖爾礦區資產,以增加公司的內生成長性。

  根據五大發電集團2012年的發展規劃,煤炭資源開采仍是發展重點。五大發電集團在近期召開的年度工作會上也無一例外地提出要大幅提高煤炭產量,甚至都將短期煤炭產能的目標指向“億噸”。

  數據顯示,五大集團2011年控股煤炭產量依次為6505萬噸、6406萬噸、6068萬噸、2260萬噸和1380萬噸,較2010年分別增長38.4%、31.1%、12.2%、142.7%和21.6%。五大集團合計煤炭產量為2.26億噸,平均煤炭自給率達到25%左右。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