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今年全國“兩會”上不乏一針見血的言論,劉錫榮代表的很多建議備受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劉錫榮特殊的身份、敢于直言,還在于劉錫榮說到了問題要害。比如,他指出,“什么時候在北京的這些駐京辦沒了,就說明人大把‘錢’管好了”;錢隨意花導致各地“跑部錢進”。
筆者注意到,劉錫榮提得最多的建議是完善法律、政府花錢和人大監督。顯然,這也是“兩會”代表委員和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
盡管劉錫榮沒有明說哪個地方政府花錢“先斬后奏”、人大只好認賬,但既然說了,表明這個問題是存在的。這意味著,我們的預算編制程序、人大審議程序都變成了擺設——預算安排資金過多,政府就會突擊花錢;預算安排資金不夠,或者人大沒有批準預算,政府花錢就會“先斬后奏”。
各級人大是監督政府工作的最高機關。政府花錢“先斬后奏”,顯然給公眾的印象就是政府不受人大監督。某些地方政府花錢“先斬后奏”,在筆者看來,這種違反程序的現象有著深層原因。
眾所周知,人大與政府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但在某些時候,這樣的關系是混淆的,人大與政府變成了“哥們”關系。如此,人大就放松了監督,政府也不重視被監督。對此,我們需要回歸一個常識:人大工作必須堅持獨立性,才能對包括政府花錢在內的政府工作進行有效監督。
政府實際權力太大與人大實際權力不大,也給了政府花錢“先斬后奏”的機會。如果政府花錢的權力嚴格受人大監督約束,如果沒有人大批準預算政府動不了錢,顯然,政府的權力相對就小了,人大的權力相對就大了。在一些地方,人大無論是批準預算還是批準官員任免都變成了走過場,如此,人大的權力必然變小了。
約束政府花錢的工具是法律,但在現實中,《預算法》沒有得到嚴格執行,而且《預算法》本身也不太完善!额A算法》被認為是“重要性僅次于《憲法》”的法律,然而,這部法律早在2005年就開始修改,至今未能通過。有專家去年還透露,與1997年版本相比,新形成的修改稿在一些地方反而退步了。
另外,公眾監督缺位也是造成政府花錢“先斬后奏”的一個原因。比如,哪些政府花錢“先斬后奏”公眾就不知道,想監督也監督不了;哪些部門在搞突擊花錢,體制外的人往往很少知道,自然也無法監督。公眾監督是人大監督的有效補充,當公眾想監督而缺少監督機會時,政府花錢就隨意了。
在監督政府花錢方面,既需要完善法律,又需要理順體制。劉錫榮代表透露,大家呼吁《預算法》已經很多年,這次已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一審。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完善和落實《預算法》是監督政府花錢的關鍵。另外,人大與政府之間的監督體制必須理順,審計監督能否納入人大監督范疇,也值得考慮。
一言以蔽之,政府花錢更需要程序正義,當“先斬后奏”破壞了程序正義,結果正義也就談不上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