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婧
“量化投資”——一種曾經在國外炙手可熱的投資方法,如今在中國生根發芽。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財商》對話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李海濤,希望能幫助讀者厘清量化投資的來龍去脈。
《財商》:量化作為一種投資方式有什么特點?
李海濤:量化投資是以現代金融學理論為基礎的,現代金融學理論認為市場是有規律可循的,而這些規律是可以用模型描述的,在計算機技術和高質量金融數據的幫助下,這些規律可以被程序化,這就是量化投資。打個比方,沃倫·巴菲特,也會運用數據分析,但是這種決策程序是不可以復制的;如果我可以把它寫成計算機程序,那就變成可以復制的、程序化和自動化的了。
《財商》:量化除了運用于選股外,還有哪些運用領域?
李海濤:一般的投資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選擇股票,可以利用計算機建立阿爾法模型(Alpha Model),選擇出具有超額收益的股票。接下來是風險模型(Risk Model),目前已經有很多量化模型可以控制投資中的風險。最后是交易模型(Cost Model),用量化模型來控制交易成本。交易最怕的是沖擊成本大,但是如果我了解市場微觀結構(Market Micro Structure),就可以用計算機拆單,減少沖擊成本。
《財商》:比起非量化的方式,量化投資有哪些好處?
李海濤:量化的好處首先是客觀冷靜,由于用計算機程序將選股思路量化,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另一個好處是系統化和科學化,由于從選股,到風險控制,再到下單都建立了模型,可以提高投資的效率。比如,原來非量化的研究往往領域有限,但是計算機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覆蓋領域。量化還可以擴大管理規模和加快下單速度。
《財商》:量化投資的大致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李海濤: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就已經出現了量化投資的端倪,而70年代大家開始將其用于投資實踐當中,過去20年是量化投資大的發展過程,但是金融危機后量化投資好像有點發展過了頭。
《財商》:近些年一些投資者開始懷疑量化投資的賺錢效應,這是為什么?
李海濤:任何一種策略,不可能永遠流行。比如蘋果公司推出任何一款產品,市場不會永遠喜歡它。
量化投資在早期發展的時候,由于能覆蓋更多市場和領域,下單更快,比非量化投資者有了一定優勢。因為量化投資能夠發現一些微小的市場機會,但是當量化投資者越來越多的時候,這部分利潤就開始變得越來越薄了。
可轉債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早期沒有人做,之后大家發現能賺錢,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再之后由于使用的人多了,機會變得有限,很多人放棄了這種策略,于是這個策略又有效了。每個策略都會遇到這類周期性問題。
量化投資里最成功的基金要數西蒙斯的大獎章基金,但是他的策略都是保密的,大獎章基金招的都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這群人的特點是非常熱衷于做研究,并非是特別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并沒有跑到外面去自立門戶,大獎章基金人員穩定,其策略也幾乎不為外人所知。
《財商》:什么樣的市場更適合量化投資策略?
李海濤:總體來說量化策略適合流動性好、市場容量比較大的市場。而有的策略會更加適合動蕩的市場,比如如果是期權交易策略,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容易賺錢。
《財商》:目前國內量化投資者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李海濤:國內的對沖基金最大的問題是,是否有足夠的對沖工具。目前國內只有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可以使用,并且投資機構在這兩種工具的使用上都受到一定政策限制;而國外有CDS(Credit Default Swap,即信貸違約互換)、股票期權、指數期權、債券期權等一系列的對沖工具可以使用。
另外是交易制度上的限制,目前國內采取T+1(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那么許多日內交易策略都不能使用。
《財商》:一些從國外回來的投資者發現國外的策略在國內市場上賺不到錢,這是為什么?
李海濤:量化投資是個觀念,這個方法可以拿回來,但是要照搬Model,那不一定有效。不同的市場上,有效的因子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國的市場上,交易結構以散戶為主,決定投資者行為有所不同,比如政策的影響會更加大。
中國的量化投資才剛剛起步,我們肯定要拿來主義借鑒國外經驗,決不能照搬照套,但也就是因為量化投資在中國市場剛剛起步,才決定了市場上存在很多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