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有人推廣、愿意推廣、高效推廣,專家建議—— 讓農技推廣進村入戶
本報記者 喬金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新論述很多,最受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人員歡迎的是“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政策,即鄉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要與當地事業單位的平均收入相銜接,今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
強化公益性
加強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和能力建設,確保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辦公有場所、工作有經費、下鄉有工具、服務有手段。
“網破、線斷、人散”,這是一些農業界人士對農村科技推廣體系現狀的描述。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但轉化率僅為40%左右。一些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近10年沒有進大學生,在部分地區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中,中專及以下學歷人員的比例超過40%,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無人推廣、無心推廣、無力推廣”的問題。
我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存在不少困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認識不足,缺乏對農技推廣體系必要的和穩定的支持和投入,導致其在市場化與公益性之間搖擺,無法正常發揮應有的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
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加強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和能力建設,確保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辦公有場所、工作有經費、下鄉有工具、服務有手段。
目前,針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才不足的問題,有關部門正抓緊啟動實施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出臺扶持政策,創新用人機制,在鄉鎮設置農業公共服務特設崗位,鼓勵大學生到鄉鎮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培育新組織
引導和扶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農技推廣服務,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專家強調,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健全多元化、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搞好農技推廣的重要方面。隨著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新型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逐步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新主體,他們對關鍵環節的技術服務需求很大,同時自身也在成為農技推廣的天然平臺。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當前,農技推廣服務系統的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公益的歸公益,盈利的歸盈利,像病蟲害防治、良種推廣等這種公益性的科技工作應該由農技推廣部門去完成,而與市場關系密切的科技服務活動,應該遵從市場規律,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根據市場和農民的需求配置科技資源。
例如,在陜西省平利縣的生豬業、茶業等主導農業產業,活躍著一批農技推廣公司和組織,形成了以公益性推廣機構為主體、營利性和非經營服務組織為補充的“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社會化新格局。
將來,針對農民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技術需求,我國更要大力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結合自身生產經營活動,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標準化生產指導、技術培訓與咨詢等活動,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社會化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