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龍
編者按“發展實體經濟,倡導浙商回歸”成為日前召開的世界溫商大會最熱門的話題。溫州一向以民間資本充裕著稱,也因為民間借貸而成為去年最受關注的財經熱點。無論是吳英非法集資案,還是溫州出現的“跑路潮”,人們都在世界溫商大會期間反復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民間資本究竟該如何規范發展,又該如何向實體經濟有序引導?民間資本的東沖西突,不僅會引發借貸糾紛,造成社會不穩定,也會因為高利迫使借貸者“跑路”,因此,各地政府應當像浙江省那樣,為民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搭建平臺,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記者李文龍2月1日,在溫州召開的“世界溫商大會”上,金融類項目被擺在了414個重點招商項目的首位。去年溫州爆發的民間借貸資金鏈危機以及小企業資金困境,使得這次溫商大會備受關注。
作為民間資本運動的樣本,“溫州危機”讓公眾認識到,民間資本脫離實體經濟、大量外流,必然會增加區域性金融風險和經濟系統性風險。此次大會重點推出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和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定向招投標方式發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等項目,表明溫州已經在多措并舉,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業。
正如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所表示,民間借貸危機的問題出在金融領域,根子卻在實體經濟。部分企業深度介入民間借貸,表面看是企業主追逐高利潤、熱衷賺快錢所致,深層次原因在于實業項目利潤微薄,對民間資本形不成足夠吸引力,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甚至“熱錢化”。因此,要使民間資本重新與實體經濟對接,必須經過一定的政策設計。
民間借貸資金鏈危機凸顯出民間資本的充裕與小企業“缺血”的結構性失衡。一邊是洪流洶涌,一邊是干涸的大地,要讓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活水,茁壯成長,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建立起暢通的導流渠。眾所周知,在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初期,民間資本成為許多中小企業發展起家的重要力量。當前,民間借貸資金大量流向中小企業,以及呈現出的高利貸化傾向,反映出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依然旺盛。如果運用得好,體量巨大的民間資本,依然能夠成為重振實體經濟的有益力量。
與此同時,近期股市、樓市低迷讓溫州人的資產炒作遭遇“滑鐵盧”,民間資本也有投入正規渠道、獲得穩定收益的愿望。然而由于以逐利為唯一目的,大量民間資本并非通過股權投資而是通過民間借貸方式進入到中小企業。這種自發的民間契約行為缺乏擔保、抵押甚至監管等專業手段,具有先天的弱質性,極易發生違約風險,很難預防其不向高利貸、非法集資案件轉變。
頻發的民間借貸案件表明,民間資本與中小企業之間仍難以有效對接,高額利息負擔使小企業難以承受,而通過金融媒介則可以避免這種風險的發生。我們可以從政策的演變中總結出這一思路。2010年的“新非公36條”進一步拓寬了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石油、電信、金融服務領域。今年年初的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則強調,切實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改制和增資擴股。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為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適當放寬民間資本、外資和國際組織資金參股設立小金融機構的條件。眾所周知,金融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媒介,借助這一專業機構和渠道,民間資本流入中小企業可以減弱“暴利化”傾向,繞道進入實體經濟,也減少了民間資本增值的風險和成本,同時給金融機構帶來活力。
業界普遍認為,除去為民間資本尋找債權投資的合適媒介,疏導民間資本的另一個方向應是搭建股權投資的平臺。民間資本的積累盡管產生于實業,但是在投資增值過程中多集中于炒房、炒股等虛擬經濟領域,對于股權投資則缺乏經驗和專業性,這也是為何大量民間資金涌入民間借貸市場的重要原因。在民間資本投資政策性壁壘破除以后,地方政府還需主導,解決民間資本向實業回歸的技術性障礙。
據悉,近期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示范區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其實從去年11月開始,為緩解當地中小企業的資金鏈危機,溫州就全面實施了“1+8”地方金融改革創新戰略,包括創建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做強股權營運中心、發展股權投資等。這些措施實際上圍繞一個主題,就是引導民間資本通過股權投資渠道,順暢地進入實業。
如果溫州不出現小企業主跑路潮,人們不會意識到溫州的產業空心化有多嚴重,如果沒有蘇葉女案和施曉潔案,人們不會認識到高利貸、非法集資的風險有多大。盡管經過地方政府及時施援,溫州等地的民間借貸風險有所緩解。但是由于民間借貸網絡過于龐大,已經暴露出的風險案件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的民間借貸仍然暗流涌動,誰也無法預測,下一個黑天鵝事件何時發生。這也在警示,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業不能再停留在政策和口號層面,洪水如果不能及時疏通必然外溢,只有搭建起對接實體經濟的橋梁,才能發揮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趨利避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