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強
電力市場化改革終再邁出艱難一步。近日,發改委、能源局、電監會三部委聯合發文,同意在江蘇省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
這是繼遼寧、吉林、福建、安徽、廣東之后的第六個電力直接交易試點省份,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電力市場建設的艱難突破。
2月1日,一位參與江蘇電力直接交易報批的電力企業人士直呼:“江蘇試點成果來之不易。電力體制改革雖只邁出一小步,在其背后卻有長達半年的利益博弈和較量!
按照三部委通知,南京高速齒輪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電力用戶與國華太倉發電有限公司等8家發電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直接交易價格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
電力直接交易即為,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可自主協商電量、確定交易價格,不受第三方干預。電網輸配電價則由國家發改委核準。
這一交易模式涉及電力的生產、傳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觸及到政府電力管理、監督制度和電力企業經營、管理的改革。
在操作層面上,電力用戶直接交易將打破電網統購統銷的機制,供需雙方可通過協商、競爭確定銷售電價。
參與直接交易試點的大用戶支付的購電價格,由直接交易價格、電網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三部分組成。
電力直接交易規模僅占0.2%
我國電力大用戶直接交易始于2009年。2009年10月,遼寧撫順鋁廠與華能伊敏電廠開展直接交易試行方案獲批,這是我國第一個電力直接交易試點項目。
電監會是大用戶直接交易的主要推動者。近年來其大力推動跨省(區)交易、發電權交易、大用戶直接交易等競爭性電能交易,以建立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市場化平臺,建立雙向談判的機制,促進電力市場化建設。
目前,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僅在我國少數省份、少數企業之間開展,電量交易規模非常有限,僅占社會用電總量的千分之幾。
電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經國家批準實行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的共涉及五個省。
分別為,遼寧省撫順鋁廠向華能伊敏電廠直接購電,吉林省中鋼集團吉林碳素公司向國電龍華吉林熱電廠直接購電,安徽省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向國投宣城發電公司直接購電。廣東省臺山市大用戶直購電交易試點;福建省有6家用戶與6家發電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形成9對交易。
根據電監會統計,2010年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80.4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0.2%左右。其中,吉林、廣東、安徽、遼寧、福建分別為5.3億千瓦時、1.8億千瓦時、36.7億千瓦時、14.3億千瓦時、22.3億千瓦時。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電量100.2億千瓦時。
此外,以新獲批的江蘇為例,八大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達成直接交易意向電量為13.16億千瓦時,不足江蘇省社會用電總量的0.5%。江蘇省電力公司發布的電力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突破4000億千瓦時。
一位電監會市場監管人士稱:“如果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所占比重達到60%-70%,電力市場化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直接交易試點獲批兩大約束
上述電監會人士告訴記者,大用戶直接交易之所以難以大規模推進,主要有兩個方面約束,一是獨立輸配電價尚未形成,交易試點輸配電價難以獲批;二是國家部門之間對大用戶直接交易意見不統一,將其與節能減排政策對立起來。
2010年,國家批復了江蘇、浙江、重慶和內蒙古西部電網等4省區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的輸配電價。
在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試點地區輸配電價標準和損耗率由自治區價格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
由于輸配環節尚未獨立定價,電網輸配電價按照平均銷售電價扣除平均購電價計算,即購銷差價。2010年,電網企業平均輸配電價(含線損)為187.33元/千瓦時,比2009年增長24.42%。
在輸配電價大幅增長的前提下,明細輸配電成本,強化輸配電成本監管已刻不容緩。
在輸配電成本監管方面,電監會已在2011年11月頒布《輸配電成本監管暫行辦法》。目的是推進輸配電成本透明,加強輸配電成本監管,規范輸配電成本和輸配電價形成,為獨立輸配電價形成打下基礎。
在2012年電監會工作會議上,電監會主席吳新雄特別強調突出抓好成本與價格監管?茖W界定輸、配電界面,明確輸、配電的成本構成,選擇企業進行監管試點。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開展獨立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推進大用戶直供試點”等政策建議已被寫入中電聯等智囊機構的電價改革研究報告,并提交國家部門參考。
“大用戶直接交易獲批緩慢,與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顧慮不無相關!币晃皇煜ぶ苯咏灰自圏c審批的電力專家說。
這位專家所言國家發改委的顧慮是:“如果選擇在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等同于為其提供優惠電價、低電價,與國家節能減排政策不符!
近兩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環保部門等多次要求清理各種形式的優惠電量交易,清理聯合下發對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
為規避“縱容”高耗能嫌疑,電監會提出的新思路是,選擇在高新技術比重較大以及其他條件具備的地區積極推進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以江蘇為例,此次納入電力直接交易試點的電力用戶涵蓋新能源、電子、船舶和汽車制造、新材料等行業,沒有出現高耗能企業的身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