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暉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列為擴大內需的三大重點之一,這也是中央又一次向社會高調釋放收入分配改革的信號——提高中等收入比重將成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之一。專家表示,增加農民工收入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必經之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新情況新變化,必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
占比過低
中央高層近年來曾多次做出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表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去年2月3日指出,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 建設“紡錘形”社會。溫家寶總理也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稱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形’分配格局”。
“紡錘形”或是“橄欖形”的結構對于社會穩定和擴大內需都有著特別的意義,但現實中,中國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卻一直保持在低位,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
中等收入者主要指一定時期處于全社會中等收入水平的個人和家庭的集合。中國目前尚無統一的或公認比較合理的劃分中等收入者的方法和標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微博)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微博)》采訪時表示,所謂中等收入是中位數概念,而不是平均數,它會隨著人均GDP的水平變動而變動。
不管以何種標準來衡量,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即中國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明顯偏低。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中等收入者群體近年來還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我國收入流動性正在表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特征,中間收入層人群收入持續流出,高、低收入層人群比重明顯增加,中等收入者群體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占總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
擴中難題
中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擴中、調高”,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節高收入者收入。相比于“提低”和“調高”,政府“擴中”的效果最不明顯,因為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擴大既不可能通過再分配中的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來實現,也不可能通過稅收杠桿來實現。
劉尚希表示,讓更多的低收入者變為中等收入者,必須依靠勞動者人力資本的提高,也就是要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的能力,這對于占到低收入群體主要部分的農民工來說非常重要。農民工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成為中級以上的技術工人,才能成為中等收入者。政府需要在公共就業服務、職業技能、鼓勵自主創業和發展草根經濟等方面有更大的投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明年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扶助,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小型微型企業發展。
“政府必須考慮出臺有效措施讓二代農民工能在城市定居下來,給他們提供醫療、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待遇,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中等收入者,否則像第一代那樣一直打短工,很難成為中等收入者。”劉尚希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提出要重視農民工在城鎮的工作生活問題,幫助他們逐步解決在就業、居住、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