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遠志
公元2001年。
這一年,中國如愿以償正式成為WTO成員。也就是這一年,中國平安的集團改革方案獲批,于是踏上了激流勇進的新征程。
對于這十年的發展,孫建一不太喜歡主觀的陳述,而是喜歡用數據說話。
十年間,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從2001年的464.5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2269.6億元;總資產從2001年的948.3億元增加至11716.27億元,凈資產從2001年的64.5億元增加至1168.83億元;而凈利潤從2001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10年179.38億元。
“這十年是中國保險行業發展最快的十年,而且快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睂O建一說。
破冰計劃保險時代
時光回到1978年。那一年被稱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元年,中央政府分設了央行與財政部;1979年,中國人保從央行中分離,從此開始了中國人保壟斷中國商業保險行業9年的歷史。
1985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條例中關于設立保險公司的相關條例,其實已經為打破人保壟斷掃除了法律上的障礙。這一文件立即引起了馬明哲的關注。
毛澤東同志曾在革命斗爭的艱苦歲月里說過:“我們要敢于打破一個舊世界,善于建設一個新社會。”但是在中國,真正要打破壟斷,打破保險行業就計劃經濟,何談易事。
當時中國法律規定,在華投資的企業必須購買保險。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特區,有著巨大的外商投資需求。馬明哲于是心中有數,他帶領三班人馬不間斷地跑北京各部委。
雖歷經波折,但由于占盡天時地利,馬明哲在20個月后拿到了首張股份制保險公司牌照,和人保對陣。
孫建一今天回憶起拿到當時中國平安拿到牌照的事,已是輕描淡寫。但這在當時,整個蛇口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馬明哲和平安的冬天
和所有企業一樣,改革是公司的必經之路。年輕的平安面對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早在1993年,孫建一就帶隊對陣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次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以每股凈資產六倍溢價的價格分別出資3500萬美元,購買平安總數為13.7%的股權。這開創了平安利用外資的先河。后來,匯豐和麥肯錫的進入,也使平安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孫建一喜歡用“三外”來概括平安的國際化戰略:即外資:資本國際化、外腦:人才國際化、外體:管理國際化。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中央要求國內金融企業分業經營。1998年,中國平安被要求拆分,而平安的新產品、新業務以及機構增設全被叫停。孫建一回憶,那是平安最艱難的日子。
當年壟斷全國的人保已被一分為四:即后來的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再保險以及香港的中國保險集團(現在的中國太平保險)。
幾經波折,平安以“集團控股、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方式渡過難關。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準,平安正式完成分業重組,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人早已忘記了為了方案的獲批,馬明哲多少個冬夜站在領導門口等待接見,但是平安接下來的飛速發展,卻早已被行業銘記。
2003年,平安攜手匯豐收購福建亞洲銀行73%的股權,更名為平安銀行;2006年,平安斥資49億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89.24%股權;2007年,深圳市商業銀行吸收合并平安銀行,2009年,平安接手美國新橋投資持有深圳發展銀行16.76%的股權,并準備購買深發展定向增發的新股,使其對深發展的持股比例達到30%,坐穩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孫建一說,盡管經過了飛速發展,“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將是平安堅守的模式。
綜合金融之夢
今天,中國平安已經拿到了幾乎所有的金融牌照。中國平安也開始走上搭建綜合金融的架構之路。這是平安多年來的夢想,似乎不再遙遠。
平安人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綜合金融架構、完善治理結構、樹立標桿和整合等。讓孫建一最為自豪的是,國務院確定中國平安作為綜合金融的試點單位。
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前,已經有一些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入世之后,也有一些進入。這讓孫建一并沒有感受到入世帶來的明顯變化,雖然外資保險公司在不斷地挑戰著民族的保險公司。
在孫建一看來,中國的保險公司更熟悉中國的國情,更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從而更好地服務國民,也更貼近市場。佐證這一觀點的是目前市場上并未受到來自外資或者合資保險的挑戰。
喜歡用數字說話的孫建一認真分析了我國和發達國家的保費收入占國民經濟GDP的權重,以及保險深度,承保人數,甚至人均保額數等數據。他認為,我們不能算保險的強國。
“雖然我們自身發展很快,但是從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看,我們僅僅能夠保證行業有一定比例的增長,但是中國對于保險行業的需要,還是有相當的路要走!睂O建一說。
入世帶給孫建一感受最明顯的,是保險資金的投資。
入世之前,保險資金幾乎沒有投資,因為沒有投資的渠道。很多保險資金的投資政策實際上就是監管。但是監管機構也不是很了解保險行業的特性,因此他們完全從風險的角度來鎖定保險資金。
保險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負債資產的匹配,也就是保險資金的運用。保險收入對保險公司是一種負債資產,而且是帶有成本的。保險公司以相應的資產進行匹配,使它的收益高于其資金成本,才能保證其發展。
孫建一認為,入世之后,監管部門在這個方面的認識是越來越清晰,出臺了相應的一些政策。在他看來,“保險公司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