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卓尚進
到2011年的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要滿10周年了。
1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對于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而言卻意味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0年間,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和境內外公開發行上市,以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為主體的中國銀行業核心競爭力有了顯著增強,中國銀行業以其安全穩健、持續盈利、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風雨飄搖中巍然崛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為世界經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走向復蘇作出了可觀的貢獻。
國有商業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偉大工程
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改革開放過程中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自身也積累了比較嚴重的風險,突出表現在改制前不良貸款比例過高,資產損失數額巨大,資本金嚴重不足,財務狀況十分嚴峻,制約了銀行自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一度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我國改革開放大局和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面對當時的緊迫形勢,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是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重要探索。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完善法人治理,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2003年12月16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12月30日,匯金公司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中行和建行注資。2004年1月6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中行和建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
溫家寶總理曾就此強調指出:“目前進行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背水一戰’,是一場輸不起的實踐,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充分揭示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
經過財務重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公開發行上市幾個階段,幾家主要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包括建行、中行、工行、農行先后完成了股改上市過程,交行也通過深化股份制改革完成了公開上市(并轉變成國有控股商業銀行)。
統計表明,5家國有銀行通過A+H股發行上市,總計籌集資本金達800億美元以上,相當補充資本金人民幣5000多億元。
這是中國入世后在8年之內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歷史上的一項取得巨大成功的金融工程。
中國金融發展史譜寫新篇章
在財務重組階段,匯金公司繼向中行、建行注資后,又于2005年4月利用1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工行。匯金于2008年11月6日完成對農行13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的注資。而此前,在2004年,交行通過定向募股方式,補充了資本金191億元,其中,財政部、匯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別投資50億元、30億元、100億元。經過財務重組,為國有商業銀行真正建立并不斷完善符合現代金融業務發展要求的公司治理奠定了基礎。
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工農中建4家銀行在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下開展了極富創新意義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對入股國有商業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銀監會提出了明確的“五個標準”:投資占股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最短股權持有期3年以上,必須要派出董事、參與董事會的管理工作和決策工作,戰略投資人必須要有豐富的銀行業管理背景,有商業銀行背景的境外戰略投資人只能投資不多于兩家的商業銀行。
2004年8月6日,交行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匯豐銀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入交行19.9%的股權,即77.75億股,成為僅次于財政部的交行第二大股東,投資金額達17.47億美元。
2005年6月17日,建行和美國銀行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行進行投資,最終持有股權可達到19.9%。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匯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馬錫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的最終協議,亞洲金融以14.66億美元購入建行5.1%的股權。
中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有這樣一張“時間表”:中行先后于2005年8月與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2005年8月與淡馬錫,2005年9月與瑞銀集團,2005年10月與亞洲開發銀行,2006年3月與全國社保基金,分別簽署協議,五家機構先后成為中行戰略投資者,其中前四家為境外戰略投資者。根據協議,蘇格蘭皇家銀行出資總計31億美元,購入中行10%的股權,其中,將一半股權賣給了高盛、李嘉誠私人基金。2006年2月16日經監管部門批準,淡馬錫正式購得中行5%股份。
2006年1月27日,工行與高盛投資團簽署了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高盛投資團出資37.8億美元購買工行新發行的股份。2006年4月28日,工行與高盛投資團順利完成資金交割。這是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業最大的單次投資,約占當時工行股份比例總計的8.89%。
2009年農行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借鑒了前面幾家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經驗,根據當時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沒有再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只引進了幾家財務投資者。
戰略投資者的成功引入,成為國有銀行對外資開放、優化公司治理的經典案例,改變了外界對中國銀行業,特別是中國國有銀行的負面看法,極大地提升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金融改革、中國銀行業發展和前景的信心。
在成功引進戰略投資者之后,5家國有大行緊鑼密鼓地完成了向全球投資者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及在香港和內地的股票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在兩地同步上市。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農行A股和H股先后在上海證交所和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標志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成功“收官”。至此,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全部成為在香港和內地兩地上市的公眾上市公司,成為兩地資本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十分重要的“維穩力量”。
中國銀行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經過股改,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交行5家國有商業銀行穩步發展,資產總規模由2003年底的16.15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5.9萬億元,5家國有商業銀行已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內外上市,在公司治理和經營理念上發生了深刻變化,銀行綜合實力、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截至2007年底,在全球上市銀行市值前十大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別以3389.4億美元、2025.6億美元、1977.4億美元的市值穩穩占據前三位,交行則以市值876.2美元位列第二十名。2009年2月初,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稱,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打亂了世界大銀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從前占據主導地位的銀行排名紛紛下滑,而中國銀行業的領頭羊則進一步提升了它們的榜上位置,其中工行、建行、中行位居前三甲,交行排第十。2010年7月16日農行完成兩地上市之后,農行總市值一度達到8600多億元,擠進全球上市銀行市值前幾名。
經過股改上市這一過程,5家銀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為主體的中國銀行業經受住了這一危機的嚴峻考驗。與美歐等發達國家銀行機構深陷危機的泥淖不能自拔甚至不時傳出破產的消息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銀行業保持了安全穩定、資本充足、資產優良、盈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根據監管部門和國有銀行披露的今年三季度的數據,至2011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達到107萬億元,是10年前的6倍多。至2011年9月末,5家銀行的不良率為1.1%,比2002年底4家銀行(不含交行)不良貸款率25.12%整整下降了24個百分點。至2011年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為12.3%,比2003年底的2.98%提高了9.32個百分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凈利潤8173億元,相對2002年的稅后利潤增加許多倍。而2011年三季度業績顯示,今年前三季度,5家銀行共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5383.4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9.95%,仍是銀行業創收的主力軍,成為香港和內地股市最賺錢的板塊。2011年11月,中國銀行被認定為全球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之一,而且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唯一的銀行代表。
經過股改上市這一過程,我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成為各項財務指標達到國際先進銀行標準的良好銀行,不僅經受住了入世后外資銀行激烈競爭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所帶來的各種考驗,而且為中國經濟持續10年安全穩定、較快增長提供了強大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演化和國內實施從嚴宏觀經濟調控的復雜形勢下,中國銀行業要堅守住防范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應對挑戰,對外要防范國際金融危機演化可能產生的金融市場風險,對內要盡快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清理和房地產調控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