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年就貿易摩擦和美國人談判時的情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記憶猶新,“不管什么事情,只有先把自己做強大了,外國人才會認認真真和你談”。
正是伴隨著貿易摩擦和自身的不斷強大,中國紡織業走過了入世后的第一個十年。高勇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說,入世十年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超出了預期,中國真正具有了紡織大國的地位。而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紡織由大變強的真正“黃金期”。
經濟參考報:入世前,紡織業被認為可能是最大的贏家,紡織業這十年的發展是否達到了當初的預期?
高勇:入世十年來,紡織業的發展超出了預期。紡織工業是入世以后最先獲利的行業,出口量和產業規模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在2000年只有8800億元,去年超過47000億元,今年將超過5萬億元。紡織服裝出口額從2000年的50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2065億美元。
加入WT O的時候,中國人均纖維消耗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當時中國紡織品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較低,現在占到世界加工量的1/2,出口量的1/3;當時以來料來樣加工為主,現在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已經不足20%。從這些變化來看,現在中國真正具有了紡織大國的地位。
經濟參考報:談到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總是少不了貿易摩擦的話題,特別是近年來出現各種技術和綠色壁壘,這對中國紡織業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高勇:紡織業是最早受到貿易保護限制的行業。現在紡織品貿易摩擦雖然年年有,數量也不少,但已經進入了正常應對的階段。
經過2003年至2005年的中美、中歐貿易摩擦之后,事實上產生了兩個成效,一是出口的增長速度沒有被限制住,2005年中國紡織服裝在美國的進口市場中只占15%的份額,到2010年已經占到41%,在歐盟也基本是這樣的比例。二是政府、行業部門和企業都得到了鍛煉,學會了如何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來做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另外,技術壁壘不一定真正是壁壘,這是雙刃劍。從有利的方面來看,技術壁壘促進我們更快地達到國際標準,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提升。實際上,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過渡的期間,我們本身也要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和技術規則。
經濟參考報:紡織業往往被看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是為什么入世時大家覺得紡織業具有很大的比較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訂單加劇向東南亞等國轉移,這對于中國紡織業造成了怎樣的沖擊?
高勇:一般老百姓以為紡織和服裝是一回事。實際上,真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只有服裝,而紡織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用工越來越少,基本上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訂單轉移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體現,其實是好現象,不用過度渲染。從轉移的訂單來看,主要是低檔服裝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流向的主要是越南、孟加拉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出口總量相比所占的比重還很小。而且現在整個紡織服裝業的出口依存度越來越小,內需市場的份額越來越高。2003年,紡織工業的出口依存度是34%,去年降到18.3%,產業已經逐漸轉向以內需市場為主。所以,訂單轉移對出口市場和整個產業的威脅并不大。
經濟參考報:很多人認為過去的十年是紡織行業黃金期,現在黃金期已經結束,接下來進入平緩發展的時期,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高勇:這十年來,紡織業平均增速超過15%,未來增速有可能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黃金期的結束。過去十年是規模擴張的黃金期,今后十年才是真正的黃金期。中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在今后十年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一是從國際上的發展經驗來看,人均G D P超過3000美元,紡織業會有量的大幅增長;當人均G D P達到5000至6000美元的時候,消費品工業會出現很大的漲幅,服裝紡織品的消費會進入新的階段,這是中國今后十年要走的道路。
二是中國紡織工業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一說到紡織,很多人都以為只是“穿衣蓋被”,實際上紡織分為三大塊,包括服裝、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其中,產業用紡織品所占的比重在日本和德國超過60%,在美國超過40%,而在中國今年剛剛達到20%,今后十年會這一塊將有非常大的發展。
產業用紡織品分為16類,比如建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水庫大壩要用到的土工布,建筑用的膜材料,醫用的人造皮膚、人造血管,甚至火箭的整流罩,這些都是“織”出來的。產業用紡織品大量采用的高新纖維已經被列入了新材料產業目錄,這為紡織強國的實現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