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油價出現高燒讓國內消費者跟著“遭殃”,也讓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呼聲高漲。
可眼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又面臨新尷尬。一方面,把WTI油價納入國內成品油定價掛靠油種之列已成為市場長期呼吁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近期WTI油價追漲,此時修改掛靠油種又怕引起消費者誤解。
專家認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本應掛鉤于反映本區域市場供求的原油價格。當前亞洲原油基準價缺失,從長遠來看我國應該建立起反映中國市場的“本土價格”,提高在原油市場上的話語權。
國際油價從“高燒”到“退燒”
在中東北非局勢和歐美債務危機雙重因素交織之下,國際油價在2011年上演了沖高回落的行情。
2011年1-4月中東北非地緣政治因素推動國際油價持續上行,尤其布倫特油價強勁上漲,相對紐約WTI的溢價擴大到每桶20美元左右。
正在國際投行擔憂油價是否會突破每桶150美元甚至200美元的時候,來自歐美的債務危機寒潮讓這場高燒突然大降溫。
進入下半年以來,美國評級下調、歐洲債務危機升級以及中國可能面臨“硬著陸”風險等負面情緒開始主導原油市場,國際油價局勢逆轉。WTI油價一度跌破了每桶80美元,布倫特油價也一度跌至每桶100美元下方。截至11月29日,布倫特原油價格為每桶110.82美元,WTI油價為每桶99.79美元,兩者較4月29日創出的年內高點均下跌超過10%。
能源研究機構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程瑞鋒表示,當前支撐油價上行的因素依然較多,一方面取暖油消費旺季到來,歐美原油庫存卻處于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東北非地區局勢依然不穩。但在歐債危機沒有達成完美解決方案之前,國際油價難以返回高位。
易貿資訊副總裁鐘健也表示,雖然投機基金炒作油價的熱情仍在,但歐債危機將制約油價反彈的高度。
WTI追漲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面臨尷尬
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與國際油價聯動密切。國際油價的波濤起伏直接牽動著國內消費者的錢袋子。前期國際油價高燒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年內連續兩度上調,汽柴油價格一度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下半年國際油價回落也讓國內油價迎來難得的一次下調。
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兩年多以來,市場對其調價周期、掛靠油種等方面存在質疑。比如,存在嚴重風險溢價的布倫特油價是成品油定價掛靠油種之一,而價格相對偏低的WTI油價為國內普通消費者所熟知,卻被排除在外。消費者經常產生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的誤解。
記者采訪多位石油專家及企業人士了解到,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步伐將進一步向市場化邁進。新修改的定價機制或將WTI油價納入掛靠油種之列,調價周期也將縮短至10個工作日。
中石油集團內部油品研究專家表示,掛靠油種考慮加入WTI,可增加民眾對我國定價機制的認知度,提高定價機制透明度。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在今年內推出,可是當前改革面臨著尷尬處境。自10月下旬以來,WTI油價開始追漲,與布倫特之間價差從前期的超過每桶20美元收窄至10美元附近。倘若此時把WTI納入掛靠油種,消費者是否會產生誤解?
對此,中石化集團內部油品研究專家表示,WTI主要反映北美地區的市場價格,現階段我國從北美地區進口的原油量并不多。即使將WTI列入調價掛靠油種,預計其所占比重也不會太大,主要目的是在定價機制中體現WTI變化的趨勢。目前我國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因此布倫特和迪拜原油價格應該占據相對主要的權重。
普氏能源亞洲高級總監華大威表示,對于亞洲市場而言,迪拜原油價格和俄羅斯ESPO混合原油價格更能反映亞洲煉廠原油加工的成本。
定價權缺失 我國亟需打造原油“本土價格”
一直以來,作為主要消費地之一的亞洲地區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原油價格參考。中東地區銷往亞洲的原油存在著獨特的“亞洲升水”現象,即每桶中東原油銷往中國等東北亞地區的價格比銷往歐美地區的價格要高大約1-3美元。
原油“亞洲升水”讓我國在原油價格快速上漲中付出了更多代價。當前,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建立本土原油定價體系,謀求在國際原油定價領域的話語權,對維護我國石油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也需要掛鉤于反映本區域市場真實供求的價格體系。
“目前原油都是由期貨市場定價,現貨價格在原油定價方面影響有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清表示,與有色金屬等商品期貨市場一樣,發展原油期貨的首要目的就是發現價格。
“要想增強我國在原油方面的定價權,未來我國需要建設一個原油期貨交易所,甚至發起成立一個亞洲原油期貨交易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副秘書長馮世良表示,世界原油價格主要參照紐約WTI及倫敦布倫特的原油期貨定價。亞洲的原油進購量比較大,尤其中國原油進口依賴度不斷提升,有必要進一步增強在國際原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事實上,在尋求原油定價權的道路上,我國早已開始積極探索。2009年我國渤海商品交易所已經開展原油連續現貨交易。一直以來,上海期貨交易所也在積極籌備原油期貨上市。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楊邁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每年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原油占消費量的比重超過50%,這樣一種對國際市場有極大依賴的商品,應該有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來發現價格,體現“中國因素”,并為中國企業提供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