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峰
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強制分紅的最新要求,已在新股發行環節首先落實。近期上會的IPO招股書申報稿中,均確定了現金分紅政策。部分申報稿因為缺少具體的紅利分配方案,而遭到預審員退回。
作為證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強制分紅新政引發的爭議尚未停息。茲事體大,有必要加以探討。
在一些學院派看來,分紅與否是董事會和股東會的決定,股民如果不喜歡不分紅的公司可以不買它們的股票,證監會強制分紅,屬于行政干預,越俎代庖。
在一些實務派看來,對于成熟穩定型的公司來說,應該長期穩定分紅,而對于創業成長期的企業來說,不分紅繼續投資更為合適。一刀切的規定,會讓成長型公司更不想在國內上市。
案例也很現成:巴菲特的哈撒韋公司從不分紅,卻是價值投資的圭臬;當年微軟(微博)開始分紅了,股價也就開始下跌了,因為投資者認為發展空間“見頂”了;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公司,都跑到美國上市。
這些看法不無道理,但強制分紅的支持者也不乏其人,亦持之有據。
A股一向有“重融資、輕分紅”的特點。根據Wind數據統計,共有173家上市公司在10年內未曾進行過一毛錢的現金分紅。這些“鐵公雞”10年間再融資金額則近400億元。
另據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的研究,2010年度道瓊斯各市場指數股息率為2.49%,其中美國1.5%、英國2.73%、日本1.67%、中國臺灣2.27%、中國香港2.35%;而中國A股整體股息水平為0.55%,從長期來看,這個差距是巨大的。
照理從1990年到今天,這20年差不多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黃金時代,股民作為一個整體竟然是虧損的,談何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說不分紅是造成這個市場只圈錢不回報的“罪魁禍首”,也不為過。
A股另外一大痼疾就是操縱財務數據直至造假,這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而強制分紅,正是對癥良藥:利潤不再有很大調節空間,而是必須為其付出真金白銀。
如此現實針對性極強的政策,遭遇許多有識之士的批評,反映了現實與理論的巨大鴻溝。這也讓筆者想起了股改時的論爭。
今天業界公認,股改是中國資本市場里程碑式的成就。但股改之初,學界亦有各種質疑,其中一個基本的質疑是:大股東和流通股股東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憑什么讓當時的大股東為當時的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至于法理程序上的硬傷、瑕疵,比比皆是。
從道理上講,這些質疑都是對的。但中國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糾纏于類似爭論,事情很容易陷入僵局。要想把事辦成,有時必須“不爭論”,朝前看,用結果說話。股改就是這么改成功的。事后來看,對于無比復雜的股權分置問題,誰能找到一個更為合情合理又現實可行的方案呢?
強制分紅很可能也是如此。真的落實了,對于提高投資回報、限制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培養價值投資理念等,都會奏效。對于那些實實在在創造利潤的公司,無論是待上市,還是已上市,都會獲得更高的溢價。
至于成長型企業面臨的問題,只有等待創業板修改上市門檻,或在新三板的發展中解決了。
(作者為本報編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