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持編寫的《2011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圖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科所趙立衛。
以下為趙立衛發言實錄。
趙立衛:首先感謝賴老師的邀請,同時對賴老師這個團隊取得這么優秀的成果表示祝賀。剛才各位專家發言我也是受益匪淺,談點個人粗淺的認識。
就業是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的一個事情,但是縱觀各國政府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實現標準經濟學意義上的充分就業。中國的情況剛才有的老師談到了,情況還不錯。中國的情況有兩個因素起決定作用,一個是中國政府社會動員能力很強。再一個中國社會現在處于典型二元經濟,大量農村勞動力可以在農業和非農業之間自由的流動,特別是2009年初大量農民工進城潮,從去年開始關于民工荒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動蕩,很重要的原因是二元經濟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這兩個因素恰恰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來中國就業是比較脆弱的,實際上就業的質量不高,從就業穩定性、就業收入、就業者滿意度各個方面,三個角度衡量質量是不高的。真正提高質量,還是要克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矛盾。這個結構性矛盾實際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勞動者素質結構和勞動力市場動態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老生常談。現在工資上漲、出口空間受限,倒逼產業升級和國內服務業發展。這個過程中勞動力素質和結構調整要滯后于市場需求,這是一個因素,形式的矛盾。
第二個因素,社會不是太關注,但是也很重要的。現在勞動力市場就業年齡結構這個矛盾,我想慢慢會比較凸顯。根據社科院的測量,大概中國在2012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增速就會解決到零左右,在2012年以后,青年勞動力在中國勞動力走向當中占比會逐漸的降低。凸顯一個什么問題呢?現在就業單位都是年輕偏好型的,實際上越來越多勞動者年齡結構在增長,這就是一個矛盾,這個矛盾應該慢慢越來越凸顯。建議賴老師團隊在測算就業質量的時候,應該也考慮這個因素。
具體到解決之道,我想這也是老生常態了,還是說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的問題,就是實施全社會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個勞動者職業素質,實際上應該有三個層次,一個是基礎的文化知識,一個是專業性的知識,一個是具體崗位的職業技能職業知識。這三個層次緊密結合不分,才能構成勞動者完整的能力。改善勞動者素質結構,實際上也必須從三個方面做,還是要加大對正規教育的投入,特別是農村地區,盡管普及義務教育,但是質量比較低。再一個,大量勞動者僅僅有初中的水平還是不夠的,對于勞動者的需求,還要追求高等的教育。第二個方面,應該要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因為現在勞動力市場最短缺是技術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結合有關的劃分,技能勞動者有三種類型,一個是知識技能型,一個技術職能型,還有混合職能型。知識技能性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來完成,這里面咱們國家一個情況,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太低,大多數是三四流的學校,比較好的學校比較涉足職業教育,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方面,對于職業教育認識比較狹隘,沒有大的職業教育觀,除了研究型能力之外,除了大量的社會適用性能力和人才,都被納入職業教育的范疇。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應該做改變,應該以實操為導向的教學方式。現在應該把一批院校改革成職業院校,在著名高校當中設立職業教育技術學院或者設立某些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這是一個方面。
再有一個方面,關于職后教育和學后教育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從空間上講,時間講和對勞動者實際實際能力來說,職后教育職業培訓非常重要,現在的問題是咱們國家沒有形成完全成體系、成特色職業教育整個的體系。我們知道日本它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是一個企業門類的,依托大企業來做,因為企業非常重視。德國是學校跟企業互動的一個模式。美國主要是社會模式。咱們國家在這三個方面都比較欠缺,政府投資一枝獨秀,關于農民工的培訓和低技能勞動者的培訓,這方面投入比較有限,一般來說幾百塊,非常簡單實用技能的培訓,實際深這個不能滿足勞動者高素質要求的。還是要推進整個社會的職業培訓體系的建設。
再有一個,高校應該在社會職業教育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前年到韓國理工大學訪問,韓國建立了一個模式就是知名的大學和知名大企業進行聯合組成職業培訓集團,對中小企業進行培訓,這種模式咱們國家應該借鑒。
賴老師和他的團隊在研究當中,我開始的時候參與過一次討論,后來沒有參與覺得比較遺憾,賴老師不棄的話我想以后多參與到討論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