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文藝
年屆55歲的郭樹清,被外界視為“官員型學者”或“學者型官員”。在擔任建設銀行董事長一職之前,曾在體改委、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多個經濟要部任職。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如傳言被證實,這位新任證監會主席,會把證券市場的三把火燒向哪里?我們尚不得而知。
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相關公開資料發現,早在10年前,他就提出了鼓勵發展公司債和機構債的觀點,而其對國際金融局勢、國內資本市場、經濟狀況等的看法,也能從其重要演說及相關論文中略知一二。
郭樹清其人
學者型官員 深具理論功底
1989年,在國家計委經研中心任職期間,郭樹清受命負責一個“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研究小組,重點討論發展戰略問題,郭樹清花了將近一年時間,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和投入產出矩陣,最終寫出了《中國GNP的分配和使用》一書,之后,其學術著作,文章不斷。
郭樹清的履歷很自然地被劃分為兩個階段。
1988年至1998年10年間,其主要在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任職,主要工作更偏重于學術研究和經濟調查。而郭樹清對宏觀經濟學和比較經濟體制的主要研究成果也產生于這個階段,發表了300余篇論文,出版了13部著作。
第二階段是1998年之后,郭樹清歷任貴州省副省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2005年開始擔任中國建設銀行(微博)董事長至今。在郭樹清履歷的第二階段,身為官員的實踐經驗更多,學術著作則較少了。郭樹清的最高學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被外界稱為“官員型學者”,其實,他同時也是“學者型官員”,很難說清這兩個身份到底哪一個在郭樹清的身上體現得更多。
郭樹清觀點
關于金融危機:拯救全球經濟不能單靠中國
盡管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進行了財政刺激和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仍沒有散去。
郭樹清認為,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深層次原因是產業結構轉型,實質上也是社會結構轉型,有其必然性,不能簡單歸結為華爾街太貪婪,不是簡單歸結為監管不力、投機過度、金融創新太多,根源還在于整個經濟和社會復雜的結構轉化。美國經濟確實遇到很大挑戰,但是還遠沒有達到衰落的時候。美國1.5%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的增長。不能簡單地把美國和歐洲與中國比,說中國的日子好過,我們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同時,郭樹清認為不能過分夸大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不可能靠中國一家就能把整個世界從蕭條和危機當中拽出去。
相比美國經濟,歐洲的危機似乎更大,郭樹清對此的觀點非常清楚,他認為歐洲和美國不太一樣,歐洲新興產業的發展比美國慢,科技進步也比美國慢,但比金磚四國還強得多。但歐洲最大的問題是社會政治問題,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湊成一個經濟體,搞統一的經濟政治政策,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肯定會遇到很大的挑戰,不那么容易。歐洲要走出這場危機應該是沒問題的,只是具體到個別國家可能問題就比較大,如希臘。
關于貨幣政策:多采取一些價格手段
目前,我國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上調至21.5%,中小金融機構也上調至18%,銀行流動性進一步趨緊。
今年9月份,郭樹清出席達沃斯論壇時,稱遏制物價上漲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目前貨幣政策方向不會改變,但央行應減少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工具的運用,多采取一些價格手段,期望監管層更多地使用加息這樣相對溫和的手段進行調控。
他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實際利率為負,那么很多資源的價格會被扭曲。二是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這樣的大型城市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
同時,郭樹清還認為,人民幣應該更快地升值,以減少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不過,目前的升值速度已接近市場預期。
關于證券市場:鼓勵發展公司債、機構債
從各種場合的言論中可以發現,郭樹清很少對外談及證券市場。但是,2001年,他在《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幾個決定性因素》的論文中,就將“投融資機制”看成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文章稱,我國總儲蓄率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卻處于落后國家的水平。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之一就是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
如何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郭樹清認為,與股票市場相比,債券市場卻成了“短腿”,國債達到了一定規模,公司債市場卻十分弱小,機構債市場還沒有起步,因此,在規范發展股票市場的同時,應鼓勵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機構債的發行規模,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
郭樹清還認為,債券市場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發達的債券市場可與股票市場形成相互制約,且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的合理化提供基礎,同時還能減輕銀行的貸款壓力。
有意思的是,郭樹清在論文中提到 “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基礎設施、可經營的公益事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到股票市場發股募集資金,發展風險投資基金,適時推出創業板市場”,目前創業板的推出已經實現。
關于行業:制約住房和汽車業的發展
令人想不到的是,作為中國兩大支柱產業住房和汽車,郭樹清卻認為,要對其有所制約,有所約束。
他稱,考慮到生態和環境這兩個制約因素,對住房和汽車這些支柱性產業必須制約和約束,但是如果約束和制約采取行政性辦法,只能是權宜之計。更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價格和稅收來調節。中國不可能再重復美國和歐洲這樣的汽車補貼,那是死定的政策,不僅在中國是死定的,對全球來講也是死定的。但是現在這是一個難點,因為繼續保持增長,繼續無限制發展,消耗石油、排放尾氣量的增長就難以想象,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