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翔
原本被市場廣泛視為非平安莫屬的上海家化集團100%股權,隨著海航的加入,一切突然變得都不那么確定了。《第一財經日報》于昨日從權威渠道了解到,在復星集團明確表示退出后,現在只有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信托和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商業在準備競標材料。
根據時間表安排,除之前已經被披露的競買方將在11月3日遞交材料外,本報記者了解到,11月5日專家組將會進行評審;兩日后,也就是11月7日專家組評審會將會出結果,最終將會對外界公布結果。
本報記者獨家了解到,目前上海國資委正在籌備組建專家評審委員會。據了解,上海國資委將從專家庫中選出18位專家集中培訓,這部分專家分別來自于行業、財務、法律、勞動保障、證券監管、國資運營等幾個類別。
至于參與評審的正式專家,將從這18位專家中隨機抽取9位專家組成。對于評審標準的確立,本報記者了解到,主要分為“價格”和“軟性條件”兩個方面,“兩項指標各占50%。價格指標方面,之前已有披露,即每高出1.7億元,便可得1分;而軟性條件指標方面,則包括了公司實力、未來發展方案、職工安置等。”
一位接近“核心”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上海家化“易主”之后,能夠有比較平穩的過渡期以及對未來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上述人士透露,上海國資委方面希望該項目能夠從上海華源、上海醫藥等重組案例中吸取經驗。
在外界看來,平安和海航是兩家風格完全不同的公司,為何在上海家化這個項目上產生了交集?分析人士認為,從平安投資云南白藥、許繼電氣等項目的過往軌跡來看,投資各行業龍頭企業是其策略;而對海航來說,上海家化項目可以進一步拓展其在實業領域中的嘗試。
此前市場一度認為,平安和上海家化是有默契的。而海航的加入,不乏“搶親”之嫌。
該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上海家化方面對平安或海航并沒有特別的傾向性,不過,對海航自身的財務狀況,以及之前操作幾個收購案的“財技”卻引起了上海家化內某些人士的擔憂。
本報記者從中介機構有關人士處了解到,這種“擔憂”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第一,海航過去幾年的快速擴張,是建立在高負債水平之上,負債“貢獻”了公司資產擴張的絕大部分,同時公司整體的資產盈利狀況相對比較差,基本處于虧損狀態。第二,很明顯地發現,海航集團擁有的上市公司幾乎全部被質押出去,以使其獲得進一步擴張的資金。
“這一‘財技’被部分上海家化內部人士認為,可能會給上海家化未來的權屬關系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之前海航就通過質押上市公司股權、分拆集團資產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資本運作。那么倘若將來,也對上海家化使用這些手法,顯然是與上海國資委對上海家化進行整體改制的初衷有所背離。”上述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作為“黑馬”的海航為何會讓這部分人士有如此的擔憂?海航集團于2000年1月,經過10年發展,產業覆蓋航空、物流、金融、旅游、房地產、商業、機場管理和其他相關產業。旗下控制的上市公司有8家:海南航空、美蘭機場、易食股份、西安民生、ST筑信、綠景地產、ST匯通、SST天海8家。總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到1000億。但是,高速擴張的背后,其財務狀況和財務風險已經遭到過質疑。
本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粗略地整理了近年來海航的“財技”,發現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截至2010年末,海航集團凈資產99億,對外擔保余額116.80億,占海航集團凈資產的105.62%,與此同時,海航集團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股權基本都被質押出去以獲得進一步擴張的資金(見表)。
盡管這種“過度質押股權”的方式目前還未出現特別大的問題,但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在上海家化內部已有部分人士對海航這種做法背后隱藏的債務風險表示擔憂。
在采訪中,無論是平安,還是海航方面都不愿意在這“節骨眼”時間上,對該項目做任何表態,之前還愿意透露信息的內部人士也均以“公司下了通知為由”婉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