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倩
上周末國家統計局公布的9月份CPI數據繼續微幅下降。對此,業內專家普遍表示,9月份CPI較去年同期上漲6.1%,漲幅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實現連續兩個月回落,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物價依然處于上漲態勢,只不過目前通脹壓力有所減輕主要來自翹尾因素回落,而來自其他繼續推動物價上行方面的壓力并未減弱。因此,貨幣政策目前難言放松,也不應放松,否則前期宏觀調控成果將前功盡棄。
貨幣政策效果正在顯現
就在上周五市場欣聞CPI微幅下降數小時后,央行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9月末M2同比增長13.0%,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和6.7個百分點;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700億元,同比少增1311億元。
毋庸置疑,9月份貨幣和信貸增速保持平穩下降態勢,既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也是目前經濟增長平穩放緩、通脹逐步得到有效抑制的前提。國家各項穩定物價政策以及貨幣政策效果正進一步顯現。
與此同時,對于9月份CPI回落至6.1%,多數業內人士的判斷是,通脹形勢尚未形成實質性變化。CPI連續4個月在6%以上的高位運行,7月份達到6.5%,應該說物價上漲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通脹預期與年初的既定調控目標相比,仍然有較大距離。
成本推動將呈中長期化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隨著秋糧豐收以及節日效應的結束,食品價格和整體通脹水平將于10月份明顯回落,10月份CPI漲幅將低于6%。但也有專家表示,四季度是農產品和消費品供應淡季,再加上春節將至,新一輪消費品漲價將可能隨著商家的炒作來臨,總體上可能會推高CPI。
分析數據顯示,翹尾因素已經下降到2.1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4.0個百分點。考慮到目前通脹壓力減輕主要來自翹尾因素回落,新漲價因素仍處于高位,年內物價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而成本推動因素將呈中長期化。只不過歐債危機的深化,外圍市場復蘇緩慢,使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對降低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較為有利。
如果說通脹壓力猶存,但通脹形勢可控,而9月末M2同比增幅繼續回落,9月份貸款增加也為年內低點,因此市場對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向平添了諸多猜測。加之上周公布的外貿數據不令人樂觀,9月份進口同比增速明顯回落,10月13日至14日,溫家寶總理在廣東對外貿企業進行調研時強調,加大對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之前國務院又確定支持小微企業政策激勵和匯金高調宣布增持四大行,因此市場對管理層出臺更多有利經濟發展措施的預期,尤其是重新放寬銀根預期強烈。
貨幣政策難言放松
對于當前的形勢,專家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貨幣政策繼續收緊的必要性大大下降,但也難言放松。
首先,目前我國金融創新不斷增多,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特別是今年以來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等產品迅速發展,加快了存款分流,這些替代性的金融資產沒有計入貨幣供應量,使得目前M2的統計比實際狀況有所低估。應參考社會融資總量等數據,判斷對實體經濟支持的資金量。
其次,由于未來國內外市場影響流動性狀況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加強流動性管理仍不可掉以輕心。大量“熱錢”始終需要尋找出路,而目前對樓市、通脹的調控都處在非常關鍵的時刻,貨幣政策不應松動,否則會讓調控成果前功盡棄。
同時,正如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緊縮的貨幣政策應該持續。李揚認為,雖然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的物價上漲都是貨幣惹的禍,但應該承認所有的物價上漲都是因為有貨幣的支持。控制物價上漲就要以控制貨幣供應增長為前提條件。
流動性掌控上更為靈活
看來,持“目前貨幣政策不應放松”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微博)認為,貨幣政策能否放松關鍵要看通脹回落的狀況和經濟發展的情況:如果經濟發展明顯下滑,且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貨幣政策有可能會放松。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可能會做一些微調,比如目前針對小微企業的支持等,但這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放松。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當前國內部分區域出現的民間借貸利率高企并出現資金鏈斷裂等問題的回答是:“局部問題局部解決。”
日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三季度例會的判斷是:我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但仍處在高位。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增強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動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總量。
實際上,貨幣政策堅持穩健也并不意味著單向的調控,過去數周央行在公開市場實現了規模數千億元的投放,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已得到改善,資金保持寬松態勢。目前看,央行公開市場掌控了流動性閘門,具體操作上或將更為靈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