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收費公路政策仍然是今后一個時期籌集公路交通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需要繼續堅持下去。李盛霖表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自1984年實施以來,有效緩解了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了公路建設步伐。(9月20日《京華時報》)
不可否認,“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對我國公路建設作出過很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資金不足,建橋修路面臨巨大資金壓力嚴重阻礙路橋建設,而“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一政策的實行,成功地解決了路橋建設的資金問題并為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我國經濟發展和路橋建設能夠取得今天這般成就,“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一政策的確是功不可沒的。
不過,這并不是公路可以繼續收費的“正當理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路已由一個窮小子變成了“盈利大戶”——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政收入也即將突破10萬億。此時,對于公路這種基礎建設,我們完全有能力承擔,而不需要再靠著收費來建設“人民公路”了。既然支撐收費公路的政策的最基本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它如何還能繼續被施行下去呢?如繼續施行的話,還要繼續多久?這樣的政策何時才能終結?
除此之外,更應該看到收費公路早就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功臣了。近些年,不少人指出蜘蛛網式的收費公路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攔路虎”。這只“老虎”的存在,成為推高物價、榨取企業利潤的禍首之一。但令人遺憾的是那些對收費公路提出質疑的理性聲音至今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在公路建設上,“向人民伸手”依然是主流聲音和最基本的方法。在稅收之外,以公路收費來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實際上是“重復征稅”,于法于理都不應再繼續。
我們常說“讓老百姓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然而,一條公路收費就收了幾十年,“收回成本就停止收費”的承諾也想稀罕事一樣被的當作重大新聞播報……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改革的蛋糕能留給我們。“沒有收費公路的政策,就沒有中國的現狀,也沒有農村公路取得的這些成就“——這是過去的成績,但在今天已變成一種諷刺。
還利于民,需要切實行動。中國的稅負是近年來爭議頗多的一個問題。前些日子,美國《福布斯》雜志以“稅負痛苦指數”衡量,認為中國的稅負僅次于法國,居全球第二。對此,我們頗有幾分不屑。但是,不斷增加的收費公路和對這種方法的“迷信”無疑扇了我們一個狠狠的耳光。
遲遲不停止公路收費,不僅讓人懷疑這是不是權力對公路這塊肥肉舍不得放手,更會加劇民眾于某些部門之間的割裂感。除此之外,還容易擠壓來自民間的、市場化的投資,并誘導企業冒法律和道德風險獲取利益。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收費公路的政策都是越早取消越好。(馮永略)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收費公路政策何以引起“選擇性解讀”
力挺收費公路政策的交通部長在替誰說話
“籌錢”不是永遠收費的理由
(責任編輯:胡可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