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
9月19日,有著22家網點的南洋商業銀行(中國)(下稱“南商中國”)與超2萬家網點的中國銀行正式合作“渠道共享”,南商中國借記卡客戶即日起可在任一國內中國銀行網點、ATM機進行存取款、查詢等業務。
這是外資行在“通存通兌”業務上遭到中資行幾乎集體排他性競爭后,首家和中資行達成渠道共享業務的案例,南商中國行政總裁曾小平自己都用了“空前絕后”來形容。
不過如果梳理南洋商業銀行背景,其與中行間此次如此重大的“融合”似乎不難理解。
作為香港上市公司中銀香港集團成員,南商中國雖然是一家外資法人制銀行,但仍是中國銀行的附屬機構。
中行知情人士介紹,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今年已多次召開董事會或專門會議討論附屬機構的發展問題。
根據最新的說法,未來中行內地的銀行業務將形成“一體兩翼”戰略,中行作為主體,兩翼則是南商中國和中銀富登村鎮銀行,一個中心在城市,一個在農村。
渠道共享
南商中國主管個人業務的副總裁趙文銘介紹,此次渠道共享與一般跨行業務的不同在于,存款、修改密碼等個人業務也將不受限制,而且2011年該行客戶去中行網點辦理業務,將免予手續費。
基于銀聯的跨行銀行卡網絡,目前持卡人跨行異地使用取款、查詢等業務已沒有障礙,如果要進一步增加存款、轉賬業務,則需要提前申請“跨行通存通兌”業務,央行2007年底已開始全面在小額支付系統推廣該業務。
不過由于網點資源的重要優勢,大型銀行在與中小銀行簽訂合作通存通兌業務上一直力度不大,而且手續費一般較高,不少大型受理銀行單筆手續費1%、不低于10元等設置,限制了業務的推廣。
而且通存通兌多為中資行之間的合作,鮮有外資行加入。
“單獨柜面業務一般都是虧損的,有的網點單次服務的平均虧損超過10元,多來一個人,銀行虧損越大。”一位國有銀行相關人士曾告訴記者,大型銀行不愿意再分擔其它銀行的客戶有合理原因,而且渠道共享,相當于網點優勢全無,也不是大型銀行希望看到的。
趙文銘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這種中資血統,南商也不可能和中資行達成合作,不過雙方的依然有成本核算及分攤,推廣期間由該行承擔手續費,未來即使需要客戶支付手續費,估計的單筆費用也不會高。
雙方初期的合作也有限制,比如單筆存取款業務的金額不得超過5萬。雙方人士介紹,未來合作會進一步提升,如存款不受金額限制,可進一步擴張到代理理財業務等。
一體兩翼
不過,作為兩家獨立的上市主體,中行與中銀香港旗下南商中國的這種合作會否涉及關聯交易及同業競爭,曾小平表示合作獲得了監管層批準,并無政策障礙,而且南商中國的競爭目標并不是中行,而是要聯合中行資源與其它外資行競爭。
“即使將來面臨客戶流失的問題,比如南商的客戶流失到中行,也是在中行系統內循環。”他說。
南商中國2010年底總資產不到500億元,在國內外資行法人銀行中排名較低。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家進入內地的外資銀行,29年間南商的網點只有22家,而晚期進入的其它外資行比如同是港資銀行的東亞銀行國內網點已近100家,總資產近2000億。
在中行“一體兩翼”策略下,南商中國及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的發展都會加速。
南商中國2015年前的規劃除了深入和中行合作外,網點也將增加到60家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發展同城支行。
中行和淡馬錫合作的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則主攻農村,自年初開展以來,已成立了10家村鎮銀行,年底目標是20家,中期目標400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