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艾一峰 北京報道
在“血鉛事件”屢屢發生之后,國家環保部終于重拳出擊。
9月1日,環保部發布了一份《關于鉛蓄電池企業信息公開有關情況的通報》稱,截至7月底,各地排查的1930家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企業中,有583家被取締關閉、405家被停產整治、610家停產。
此前的5月17日,環保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排查轄區內的鉛蓄電池(加工、組裝和回收)企業名單及其環保整治基本信息,并向社會公開,全面接受公眾監督。
近4個月后,結果出爐:進入排查范圍的鉛蓄電池企業中,約八成被列入了整治名單。
不過,這場“力度空前的”整治運動依然可能存在漏洞。在此前的排查中被視為“合格”的上海江森,如今涉嫌“鉛污染”,正在接受調查。而一名資深業內人士還向本報記者指出,在環保部聯合各地政府展開行業大整治時,一大批尚未備案的小企業,仍然游走在監管排查范圍之外。
中國儲能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環保部頒布整治通知前,國內鉛蓄電池企業數量超過6000余家,其中約有一半沒有獲得相關的生產許可證,而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200多家。
“在浙江、廣東等地區,很多都是總投資不過一兩百萬的小作坊,由于沒有注冊備案,除非有群眾舉報,否則主管部門很難徹底將其肅清。”一家鉛蓄電池上市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則對本報記者稱,“各地方政府對整治的態度存在差異,尤其是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鉛蓄電池企業對GDP的貢獻,讓當地政府于心不忍。”
行業大洗牌
環保部的大舉整治,讓國內原本良莠不齊的鉛蓄電池業,面臨行業大洗牌。甚至,一些行業龍頭也難逃停產命運。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浙江、廣東、福建、安徽等省份相繼落實環保部的政策要求后,以臥龍集團、南都能源、科士達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紛紛發布公告,宣布停產自查,而作為國內鉛蓄電池生產大省的浙江,也成為整治行動最嚴厲的地區,90%以上生產企業都被勒令停產整頓。
“近兩年來,血鉛事故頻頻發生,這讓環保部進一步加大了行業懲治力度,但目前,一些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又剛好處于發展規模的關鍵期,這種矛盾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鉛酸電池分會常務副會長王麗君對本報記者說。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國內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21起,其中去年14起事故中有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1至5月又發生7起,均是血鉛事件。
而在監管部門強勢整頓、一些企業因此停產之時,那些未受影響的企業也因此獲得了機會。記者了解到,在臥龍集團、科士達等企業短期復產無望的情況下,包括保定風帆、湖北駱駝在內的大型企業,卻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我們目前還沒有接到恢復生產的通知,只能繼續等。”臥龍集團子公司登塔電源副經理章曉芙對本報記者稱,雖然各大企業均有庫存,停產后短時間內尚能應付,但隨著停產周期后延,市場中日益旺盛的訂單,將給正常生產的企業帶來豐厚利潤,而且,受行業整頓影響,目前國內電池價格已上漲10%至30%。
而另一行業大牌南都能源,在整頓浪潮中亦有所折損,但所幸并未“全軍覆沒”。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表示,南都能源旗下杭州南都電池公司、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于5、6月份停產一個半月,目前,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已于6月24日恢復試生產,8月已恢復到停產前的產能。
區域性差異
“同樣是停產整頓,但不同地區的整治力度又不一樣,對于在同一個市場競爭的企業來說,有欠公平。”上述上市公司人士稱。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企業人士均表示,各地政府的排查工作存在顯著的差異。
據本報記者了解,由于企業聚集,浙江、廣東兩地在此次行業整頓中的打壓力度最大,實行了“一刀切”原則,即轄區企業不論大小一律喊停,這也讓一批規模性企業頗有微詞。
“我所了解的情況是,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落實環保部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力緊缺,浙江是用電大省,而蓄電池企業又是耗電大戶,所以才全部關停。”一名浙江業內人士說。
當地一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官方統計的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為278家,加上“小作坊”,總數量高達近500家,而“在政府一刀切之后,除了少部分未在監管范圍之內的小企業外,大部分都難以幸免”。
相比之下,以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的監管部門,則明顯寬松許多。一位業內人士甚至稱,在環保部頒布整肅令后,部分地方并未沒有對鉛蓄電池企業進行嚴格排查,反而在辦理手續等環節上大開綠燈。
“比如,嚴格來說,鉛蓄電池企業都應該建立回收處理系統,以減少環境污染,但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說,這種要求根本無法實現。部分地方政府看重的,還是企業利稅對當地GDP的貢獻。”這位業內人士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