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子木報道
傳統觀念認為,“拿地”是房地產開放商的事情,與個人似乎無甚關聯,然而近段時間,京滬等地卻頻現個人拿地行為。9月7日,上海進行了最新一輪的土地拍賣,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浦東新區高東集鎮13-2商業地塊,該地塊被一家投資公司和兩個個人以8100萬元聯合競得。這不是個例,今年4月29日,無錫市土地拍賣中,29塊土地中有2塊被個人拿下。在北京、沈陽、杭州、重慶等地,也在重復上演個人拿地的一幕。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在通脹預期高、土地市場不限購的情況下,部分投資客轉戰土地市場是必然現象。尤其是這類面積較小的“迷你地塊”,由于總價不高,通過多人聯合投資,門檻并不太高。“由于土地本身有保值增值的作用,對于追逐利益的資本而言,聯合拿地能規避風險,個人拿地可防范通脹,目前確實是一個投資的機會。”
“多渠道社會資金已經融入城市化進程中,”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殷旭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個人參與土地競拍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方面,民間資本投資房地產行業的熱情不減,但是參與方式有所變化,個人投資者希望通過直接投資土地資源來獲取更多的資本收益;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財富的集中,越來越多的個人能夠參與到大規模資本運作投資中,土地收益屬于建筑行業收益率較高的行業,更加吸引了個人投資者的關注。”
殷旭飛指出,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始終存在,一方面,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限制了城市無限制地向農村索求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城市的舊城區改造跟不上城市化的土地需求,兩方面共同作用導致土地的保值增值效果較強。
“投資者拿到地后,一般有兩種操作方式”,世聯地產集團研究部總監王海斌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到,“一種方式是拿地后,以入股等方式成立開發公司,演變成企業行為。第二種方式是獲得土地后轉手賣給其他企業,在一路看漲的土地市場,利用‘時間差’實現投資收益。”
在談到個人拿地所面臨的風險時,殷旭飛指出,如果個人在資本運作領域能夠完成資本需求,那么主要面臨的風險在于我國的樓市調控政策,其中包括開發風險和轉讓風險。以當前中央政府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重點城市樓市項目銷售業績并不理想,開發樓盤投資者將面臨資金鏈壓力;另外,如果單純的期望轉讓獲取資本收益,由于個人對土地資本收益過高,容易導致個人投資者的轉讓風險增加。
“另外,自然人不具備房地產開發資質,因此其主要的投資模式就是將地塊轉手出售,而各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對于這類收益不高的小地塊的興趣不是很大,因此其轉手的對象僅限于其他投資客,而且這其中又牽涉到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一系列額外成本,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意味著其投資風險是很大的”,王海濱說道。
目前,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的個人投資地塊風潮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不良影響。對此,殷旭飛表示:“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從業主體越多,行業調控將越難,從目前行業集中率穩步上升的趨勢來看,個人拿地勢必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資本收益期望增加,個人投資者過多導致行業發展重新陷入混亂階段;另一方面,從融資渠道來看,個人融資容易造成非法集資,這將導致地區金融系統穩定性下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