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關注增長質量”,是個很有質量的議題。
說這個議題很有質量,不僅僅是該話題似乎更貼近當下的中國經濟現實。從2007年大連達沃斯“變化中的力量平衡”開始,到2010年天津達沃斯“推動可持續增長”,夏季達沃斯關注的目光經歷了從問計到問己(審視自己)的過程。
大背景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結構失衡和危機的突然來襲,讓力量再平衡成為各方的期盼。如何再平衡,誰將充當再平衡中的領軍者,誰能將全球經濟拉進繼續增長的軌道,世界在求索,達沃斯也在求索。多番嘗試、努力、爭吵、辯解后,世界發現,持續增長是個難題,有價值的持續增長更是個難題。
困擾世界的新問題是,靠短暫的刺激換來長期的堅挺的經濟模式走進了死胡同。格林斯潘式的貨幣擴張,在延緩危機爆發的表象下,悄然瘋長著的正是危機的毒瘤。兩輪量化寬松并未阻止美債危機的如期光臨。盡管各方仍在熱議QE3,但這充其量只是一劑強心針,對治愈新的“美國病”幾乎毫無幫助。
歐債危機的接連發作,讓歐元區看起來更接近空想而非現實。債務高企,增長乏力,高明的政治設計正受制于經濟短板。虛幻的增長容易營造,貨真價實的造血機制則更為歐洲所緊缺。沉溺于短暫的強力刺激對長期可持續并無益處,美歐皆需要有質量的增長。
這,絕不應該是大連達沃斯的全部。更真實的隱喻是,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被中外無數政客學者譽為世界可持續的引擎,更應該接受增長質量的拷問。美歐的危機,危于全球結構失衡;中國的問題,也同樣難脫結構失衡這個肇因。危機收縮了外部市場,靠人力、資源、環境等的大肆消耗所維系的高增長,潛藏著極大的風險。
增長仍在持續。潛伏在增長背后的風險也在郁積。風險系數越大,調控和扭轉的成本就越大。大量消耗換來的增長,正在被社會結構的失衡所抵損。社會結構的失衡,又不可避免地抑制著增長。這顯見的負循環,警示著增長質量的價值。
增長的目的更應該是為了全民福祉。或者說,與全民福祉毫無關系的增長,是無效的、徒然的、倒退的,甚至是可恥的。仍在危機中盤旋的世界,已然把目光轉向有質量的增長;在帶病快速增長的中國,沒有理由不提高增長的質量。
倘若覺得上述判斷過于武斷,本屆達沃斯則提供了似乎更有說服力的邏輯。“關注增長質量”的下半句是“掌控經濟格局”。在兩個判斷句前各加一個“不”字,豈不正是“不關注增長質量,就不掌控經濟格局”?換句話說,增長質量差的經濟體,經濟格局終有一天會以“不帶你玩”的方式把你淘汰出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