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香
在傭金不斷下滑,經紀業務每況愈下的情況下,隸屬于資管業務的集合理財一度成為券商的救命稻草,也是其擺脫“靠天吃飯”命運的一條重要出路。然而,券商集合理財業務卻并未能實現對券商的救贖。
據朝陽永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在198只可統計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在今年只有19只獲得正收益。部分券商的理財產品在今年年初清盤,虧損高達40%。
不少投資者亦因為當初券商承諾的保本、收益等無法實現而將券商告上法庭。類似的訴訟并不少見。
券商在集合理財業務上,有著天然的短板。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券商集合理財的資產管理規模僅為1300多億元,而與之相比,公募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了2萬億。
此外,在政策上,券商集合理財也有著諸多的限制。根據2008年施行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相關規定,“禁止通過電視、報刊、廣播及其他公共媒體推廣集合計劃,并規定接受單一客戶參與資金不得低于證監會規定的最低限額。其中,限定性資產管理業務和非限定性資產管理業務的最低限額分別為5萬和10萬”。
更火上澆油的是,在此情況下,券商集合理財的人員變動非常頻繁。以某款理財產品為例,在其詳細年報中顯示,僅在2009年該理財產品就更換過三次投資經理。
知名度低、不得大肆宣傳,而且人員變動頻繁,意味著一些券商的業務員在推銷時會進行“保本”等口頭承諾。
這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券商急于轉型的迫切。
業內普遍認為,資管業務是券商未來業務的發展方向。一些國際的大券商,比如大摩等,資管業務基本占其全部業務的20%左右。
而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109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1.02億元,其中資管業務凈收入僅為8.98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1.2%左右。
券商資管業務的收益主要來源于業績報酬的提取和管理費。由于收益不好,大多數券商難以在其資管業務中提取業績報酬。不過即便如此,管理費的收入也不可小視。
數據顯示,在17家上市券商中,剔除尚未開展資管業務的太平洋證券和國金證券,其余15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上半年合計創造營業收入5.0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3億元同比增加了17.9%。
以上述被消費者起訴的券商為例,盡管該集合理財產品從未取得盈利,但是券商還是賺了400多萬元的管理費。這也是眾多券商青睞集合理財產品的初衷。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資管業務的良性發展不能單單依賴于管理費用,券商必須從自身的人員結構、管理能力入手,才能讓集合理財產品真正取得盈利,成為業務轉型的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