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華
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熱衷于從事金融投資,短期內可能為企業創造巨額的利潤,但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而原本應該用于補充現金流、項目擴建等實業的募集資金加速向虛擬經濟的流動,造成了實業空心化的潛在危機,動搖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記者高國華A股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報披露已經“收官”,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的繁榮景象,為2011年的上市公司中期考核交上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也給近期疲弱的A股市場帶來一抹亮色和期待。然而,人們在梳理和總結半年報時也發現,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和高利委托貸款正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購買理財產品、提供委托貸款的上市公司公告頻頻出現。
不少業內人士紛紛質疑,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背后,有可能加劇產業空心化的風險。
上市公司理財放貸盛行
從炒房到炒股,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投資近年來并不鮮見,但將大規模資金購買銀行、信托理財產品、提供貸款、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則是今年上市公司興起的新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31日,有關上市公司發布委托貸款的公告一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累計貸款額度超過160億元,同比增長近38%。而在本報記者采訪中發現,上述數據或僅僅是冰山一角,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許還有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并沒有公諸于眾。
而除了委托貸款外,上市公司還熱衷于購買各種理財產品。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少有58家公司發布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涉及金額超過了200億元。僅8月份以來共有多達11家上市公司購買了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
其中,海螺水泥、陜鼓動力分別斥資40億元、26.5億元投資各種理財產品,其手筆之大令人吃驚。中衛國脈、士蘭微、東阿阿膠、漫步者、雙匯發展等一批上市公司也都斥資上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如果上市公司熱衷理財產品還能說是為閑余資金“保值增值”,那么對外放貸就是直奔著賺取高利息收入而去的。據了解,上市公司在對外提供委托貸款時,貸款利率都普遍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其中有多筆委托貸款的利率甚至超過了20%。
最典型的莫過于上市公司時代出版近日發布的一則委托貸款公告,稱公司將6000萬元交付交通銀行安徽分行進行放貸,年利率為24.5%,按季付息。時代出版的這一貸款利率是銀行貸款利率的3.88倍,超越了香溢融通之前保持的21.6%年利率,成為A股上市公司放高利貸年息的最高代表。
從上市公司委托貸款利率排前十位的數據看,浙江上市公司占7家,分別是香溢融通、臥龍地產、ST波導、杭州解百、臥龍電氣、維科精華、升華拜克,共發放10.35億元貸款。一些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國有控股公司,如中國中鐵、中糧地產、現代制藥、紅日制藥等也加入委托貸款的發放大軍之中。
而梳理這些委托貸款的去向還發現,除了向關聯企業提供委托貸款外,不少資金流向了銀行融資渠道遭封堵的地產領域。如武漢健民今年2月就借給主要從事酒店、地產投資業務的武漢漢口飯店委托貸款1.5億元,年利率為20%;杭州解百則委托中國農業銀行杭州城西支行貸款5000萬元給杭州萊茵達楓潭置業有限公司,該委托貸款用于楓潭置業房地產項目開發資金周轉,期限一年,年利率16%;ST波導亦向淮安弘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發放5000萬元委托貸款,年利率為18%。維科精華今年初放出的1.5億元委托貸款,對象凱翔集團有限公司業務范圍也是地產。
失控的產業資本
面對觸目驚心的上市公司理財放貸事實,很多人不禁要問,動輒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投向理財產品或放貸,上市公司真的有那么多“閑錢”嗎?是什么讓上市公司這樣的產業資本搖身變成了“金融資本”?
專業人士分析認為,2011年上半年宏觀經濟環境的確給這些“不務正業”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放貸的土壤,信貸的進一步緊張,使得規模或是資質不達標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難以利用正規途徑從銀行獲得貸款,而為了保障企業經營,它們被迫只能選擇高息貸款來維系企業的正常運轉,有的甚至尋求地下錢莊等非法機構所提供的非法金融服務。
相比之下,背靠資本市場大樹,上市公司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直接融資,其在間接融資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從銀行相對容易地獲得貸款也是其資金充足的重要原因。此外,超募現象和超募資金監管的缺位也成為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的重要來源。數據統計,2009年A股IPO重啟以來,資本市場出現了一批手握巨額超募資金的上市公司。如創業板整體超募比例甚至達到了199.2%。按照網上發行日期計算,在2011年上半年164宗IPO中,預計募集資金為717.49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則達到1607.75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24%。此外,超募身影不僅在新股IPO時時隱時現,更存在著增發時陰謀“圈錢”的嫌疑。
“超募現象的普及與超募行為的無約束,導致了上市公司口袋里大量閑錢的存在。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原應投入實業的閑錢又源源不斷向虛擬經濟領域輸送,并反過來助推了中小企業借貸的成本。”業內人士表示,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正依托“上市”的強勢平臺,將以“實業”名義募集的資金投放到虛擬市場。如深圳惠程利用定向增發的本應存入專項賬戶的4.52億元先后五次購買中國銀行吉林分行的理財產品,共獲利息100.59萬元。
風險隱患如何防范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熱衷于從事金融投資,短期內可能為企業創造巨額的利潤,但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而原本應該用于補充現金流、項目擴建等實業的募集資金加速向虛擬經濟的流動,造成了實業空心化的潛在危機,動搖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這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不合理分配。”海通證券產業經濟高級分析師劉鐵軍說。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上市公司涉足委托理財本無可厚非,但在高利益驅動下,很多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變相發放高利貸的行為,放大了信貸風險。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表示,眾多上市公司參與高利貸將抬高社會融資成本,有掏空實體經濟的潛在威脅。
實際上,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炒股、理財、高利貸的利息,正成為一些主業低迷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如武漢健民半年報顯示,公司對外委托貸款取得1304.41萬元的收益,同期凈利潤為3619.62萬元。金陵飯店上半年凈利潤為2910萬元,而其5月27日公布的為期一年的2億元對外委托貸款將為其賺進2400萬元。ST波導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3514.58萬元,其中對外委托貸款所取得的收益為1773.83萬元,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50.47%。
據不完全統計,上市公司上半年非經常性收益超百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多,其中相當部分來自炒股和發放“高利貸”,部分上市公司的放貸收益甚至超過主業。把富余的資金拿去以錢生錢以提高公司股價,這看似對投資者有利,但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很難控制。
“按照現行貸款通則,委托貸款是允許的,但立法者的本意是允許個人做委托貸款,而不是企業,上市公司如果將貸款作為數目巨大的、經常性的生錢之道,是違規行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少軍認為。
證券市場的功能原本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其目的是讓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以發展壯大,如果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甚至募集資金挪作他用,而不是安心發展主業,這就有違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初衷。
近期央行將準備金征繳范圍擴大至保證金存款,就意將銀行表外信貸業務挪到表內降低信貸風險。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則表示,證監會要加強募集資金用途監管,相關部門也要縮小大企業跟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差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