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富于民為何漸行漸遠
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稱為“趁火打劫”的房產加名稅熱度未退,月餅稅的爭議又起。賞月、吃月餅一直是中秋節的良辰美事,可是今年的月餅卻吃得有點鬧心。
因為單位發給員工的月餅將以等額資金的形式計算在工資總額中扣繳個稅。以月收入4000元(扣除“三險一金”)為例,按照個稅新標準計算,9月需繳納個稅(4000-3500)×3%=15元。假如單位發放一盒標價為500元的月餅,那么需繳納的個稅提高為(4000+500-3500)×3%=30元,即要為這盒月餅多掏15元的個稅。
薪水越高,為月餅付的稅越多,以每盒500元為例,個稅的差額最高可達210元。此消息甫出,就引發了網民的大討論,有網民直呼“太傷感情”。專業人士表示,此稅是有法可依的,并已實施多年。
“這屬于個人所得稅的范圍,從法律方面來講,是有法可依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說。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個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換句話說,月餅也是一種“實物利益”,接受月餅理所當然要交稅。
有法可依就一直合理嗎?很多人直指存在重復征稅的嫌疑。“公司給員工發放月餅等福利,已繳納過消費稅、增值稅等稅費,再把它算入工資扣稅,不免有重復征稅的嫌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表示。
雖然網友眾說紛紜,但傾向性十分鮮明,就是認為月餅稅的征收不合理。無論如何,公眾對加名稅、月餅稅等稅收的民意反彈,警示各級政府尤其是稅務部門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稅收理念。
與其說是國人不愿意納稅,倒不如說是人們對目前國民收入向政府部門傾斜,以及人們納稅受益感與稅收增長的增幅不成比例的表達。
“國民收入分配失衡,全國稅收增幅大大高于個人收入的增幅,以及財政支出的不透明,稅收政策的不嚴肅,隨意征收等。”以上才是民眾爭議月餅稅的深層原因,李長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按照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的報告,按全口徑計算的中國宏觀稅負2010年已高達34.5%,這遠遠高于世界銀行中上等收入國家適宜稅負23%的水平。如此高速的財政稅收收入增幅,必將會擠壓民眾收入的實際份額,抑制擴大內需的國內經濟轉型。
蘇劍直呼我國應該改革稅負太重的現狀,“通過減稅來實現藏富于民,降低政府收入,讓老百姓感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這才是最實在的。可支配收入多了,勞動積極性高了,生產總量增加了,蛋糕大了,分到的蛋糕也就多了。”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在未來幾年,中國應盡可能快地減稅,把不該有的稅廢掉,把保留下來的稅盡量降低。“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必須把各部委要求增加稅和費的沖動控制住,否則的話,藏富于民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李長安表示,減稅我們一直在做,我國很早就提出了結構性減稅,關鍵是減稅的力度不夠,覆蓋面也不太廣泛。比如我們希望個稅起征點能達到5000元,但新標只是3500元,與人們的心理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對于一部分專家指出的高稅收高福利的發展模式,蘇劍認為這是行不通的。“高稅收會抑制個人的積極性,高福利等于把個人的責任轉移給政府,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是支撐不住的,最終的結果只是把經濟拖垮,目前歐洲債務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李長安強調,強勁稅收背后最主要的還是體制原因,“政府管的事太多,行政機構人員太多,沒有龐大的稅收收入,政府就運轉不開,這和西方國家那種小政府、大社會的政府機構不同。我國生產、建設型的政府亟待向服務型政府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