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鋪天蓋地的“47號文件”宣傳被證實是一場鬧劇,但公眾則更傾向于將其理解為“善意的謊言”,關鍵在于該“假文件”透露出的觀點切中了民心。文件雖假,但改革方向卻是真實選擇。稅務主管部門更應從民生大局出發,在高通脹壓力下切實為民眾減負,推動經濟走向新一輪良性循環的軌道之中。
□馬紅漫
被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頻頻報道的“47號文件”,被證實是一場烏龍事件。國家稅務總局15日發布聲明稱,近日,有人盜用稅務總局名義,對外發布了“《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公告》(2011年47號文件)”并作解讀,該文及解讀內容在媒體刊登后,嚴重誤導了納稅人。
“47號文件”的杜撰身份大白天下,更加意味著公眾期盼的進一步稅收減負、增進稅負公平等希望并未成真。國稅總局官方辟謠,讓聞者頗感失望,甚至有網友一廂情愿地猜測這是國稅總局考察民情的一次“試水”。顯然,該“假文件”因符合民意而廣受好評,本就應該成為未來個稅改革的一個方向選擇。文件雖假,但改革方向卻是真實選擇。
事實上,被冠以“47號”名頭的假文件之所以能被各媒體廣為傳播,關鍵在于其透露出的觀點切中了民心。這份“假文件”不僅詳細解釋了關于工資、薪金所得、全年一次性獎金、董事會、派發紅股等征稅問題,而且對既有個稅規制中的一些技術誤差也做了修改。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假文件”針對“年終獎越多、稅后所得越少”的可能性矛盾給出了改良意見,借此提高了年終獎征稅的公平性。我國從2005年1月開始,首次允許獎金分月分攤計稅。即先將獎金除以12,以得出的數字來確定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再按規定計稅。但在累進稅率計算過程中,年終獎可能會于每個稅率進級階段出現“1元稅差”的現象。例如,6000元的年終獎分攤到12個月為每月500元,適用稅率是5%,速算扣除數是0,根據繳稅公式6000元×5%-0元=300元,稅后收入為5700元;而對于6001元年終獎金而言,因其分攤到全年各月的金額超過了500元,參照速算公式適用的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25,那么應繳稅額則為6001元×10%-25元=575.1元,稅后收入為5425.9元。由此,多出的1元年終獎金額,可能引致到手數額反而少了274.1元。對此,假文件有的放矢地給出了改良后的“速算扣除數”,合理地解決了這一矛盾。雖然現實中,如此碰巧的稅后獎金反差并不多見,但這的確是現有年終獎計稅方式的一個瑕疵,理應做出及時改進。恰因此,雖然此前鋪天蓋地的“47號文件”宣傳被證實是一場鬧劇,但公眾則更傾向于將其理解為“善意的謊言”。更進一步講,能將復雜的計稅公式全面參透、并給出解決之策,造假者的專業能力也頗為令人信服。
其實,對于文件造假事件,國家稅務總局并不應以官方指正草草了事,這其中所反應出的民意所指才更加值得深思。近年來,包括年終獎計稅方式、個稅免征額改革等均受到坊間的高度關注,并被視為公平社會資源配置的重地。從宏觀層面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巨額紅利更多地向政府財政聚集,“藏富于民”的步伐明顯滯后。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1至6月,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50028億元,同比增長29.6%;而同期GDP同比增長幅度為9.6%。這意味著,政府財稅收入增幅是GDP增幅的三倍多。而在過去數年當中,政府財稅收入增幅遠高于GDP增速的現象已成慣例,國家以稅收收入反哺社會的呼聲高漲。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個稅修正案最終將工資、薪金所得每月免征額從2000元調整到3500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低收入人群的稅負。個稅免征額的上調,可謂是個稅制度與時俱進的重要表現,但其對于公平財富分配而言還是杯水車薪。實際上,個稅在國家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并不高,2010年的占比僅為6.6%,上調工薪收入者個稅免征額并不會對收入分配不均矛盾產生根本性的觸動。就此而言,即便年終獎計稅方式改革會導致入庫稅收減少,那么也不會對既有財稅總額形成巨大沖擊。既然假“47號文件”廣受民眾歡迎,且國家財政尚可承受由此引發的稅收變化,那么稅務部門審慎采納假文件中的意見精髓,何樂而不為呢?
時下,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車輪正在發生轉向。在發達國家經濟實體陷入低迷的語境下,傳統倚仗出口、投資兩架“馬車”帶動經濟飛奔的思維路徑難以持續。此前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擲出的4萬億投資計劃大多落實在“鐵公基”項目,未來需要終端消費予以全面承接。所以,擴大內需、挖掘民間消費潛力的工作不容忽視。對于年終獎金計稅方式等敏感議題,稅務主管部門更應從民生大局出發,在高通脹壓力下切實為民眾減負,推動經濟走向新一輪良性循環的軌道之中。
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假文件”引發真期待也表明“真文件”低于公眾期望。民眾靜候真的“47號文件”能夠盡早浮出水面。而稅務部門如何才能夠贏得公眾的喝彩,正在考驗著相關部門的理性與智慧。
(馬紅漫,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