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顥
海關總署指,乳業國標降低傾向保護奶農利益,但反而促使部分企業加大進口;黑龍江三分之一以上企業遭遇銷售不暢
時隔兩年,國產奶粉積壓情景,又在黑龍江當地多家乳制品企業身上重演。
8月16日,黑龍江奶業協會秘書長張維銀告訴記者,根據協會調研,目前,省內75家乳制品企業中,有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奶粉積壓。
2009年上半年,因受此前三聚氰胺事件影響,有近30萬噸的國產奶粉庫存積壓。但此后,隨著市場復蘇,高庫存現象逐漸消失。
“2010年同期都沒有出現這種狀況。”張維銀表示,“這次主要是因為進口奶粉沖擊,市場不暢造成的。”
最大產地遭遇雙重打擊
這種庫存增加現象,最早在7月份開始出現。張維銀介紹,庫存奶粉主要是用于嬰幼兒配方奶粉制造。一般而言,企業加工出的奶粉均直接進行灌裝銷售,但是,由于最近銷售不暢,很多奶粉生產出來只得用大包裝處理,放在倉庫中。“省內三分之一以上的企業應該都有不同程度的積壓,越大的企業應該越嚴重一些。”他說。
黑龍江是國內最大奶粉基地。2010年,黑龍江生產乳制品為183萬噸,其中奶粉為67萬噸,而這些奶粉多銷往全國各地。黑龍江日報稱,目前,完達山、飛鶴等乳業集團都積壓了數千噸原料粉。搖籃乳業市場銷量也減少了20%左右,勉強與去年持平。但張維銀表示,具體數據目前沒有確切統計。
不過,企業似乎對“積壓”一說都頗為敏感。多家當地奶粉生產企業,拒絕證實或者否認。
在張看來,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正是產奶旺季,又是奶粉消費的淡季,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進口奶粉的沖擊。“今年進口奶粉的量特別大,相比去年上漲了20%以上了。”海關總署數據統計,今年1-4月我國累計進口乳制品35.8萬噸,價值10.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43%和增長69.7%。
今年4月份當月,中國乳制品進口9.8萬噸,再次刷新了1月份創下的9.6萬噸的歷史紀錄,同比增加66.8%,環比增加8.4%。在進口乳制品中,奶粉進口占6成以上。今年1-4月,我國進口奶粉23.1萬噸,同比增加56.8%,占同期我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的64.3%。
張維銀表示,從三聚氰胺開始,到2010年“激素門”等事件,再到國標之爭,讓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任感不斷降低。特別國標之爭,與“激素門”影響個別企業不同,對整個行業沖擊。而在乳制品行業中,由于液態奶基本還是依賴國產,因此,奶粉受到的打擊最大。
今年6月,乳業專家王丁棉質疑已執行一年多的乳業國標,認為新國標將菌落總數從每毫升50萬下調至200萬、生乳每100克蛋白質含量從2.95克下調到2.8克為“全球最差牛奶標準”,指這是標準被大企業利益挾持的結果。
海關總署在最近一份預警專題報告中指出,國標標準降低,雖然是基于中國目前奶牛飼養水平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奶農利益,但也使一些對奶源品質要求高的企業更加傾向于從國外進口。
產能過剩危機
張維銀認為,其實很多奶粉企業的銷售是在增加之中,但所謂“銷售不暢”在于,銷售的增加趕不上產量的增加。目前國內奶粉業的一個尷尬是,一方面進口奶粉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國產奶粉產量也在持續上漲。
事實上,“三聚氰胺”之后,三鹿等問題奶粉留出的上百億市場空缺亟待填補,加之對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潛力巨大的判斷,使得奶粉成為各乳品企業眼中的“蛋糕”:光明、三元等紛紛開始下注奶粉,而原有的奶粉巨頭如伊利更開始大舉擴張。2010年7月,伊利在黑龍江年產奶粉4.5萬噸的“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配方奶粉生產線”正式奠基。
而以黑龍江本地企業完達山為例。其在2008-2010年,就興建了興凱日處理鮮奶300噸配方奶粉項目、雙城年產3萬噸成品粉包裝生產線項目、陽光乳業日產800噸液態奶項目等,并收購了年產2萬噸配方粉的圣元寶泉嶺乳業,重啟了煙臺完達山日產300噸液態奶廠等。今年6月,九三完達山日處理鮮奶600噸奶粉建設項目奠基,達產后可年產奶粉4萬噸。
早在2009年底,乳業專家王丁棉就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奶粉加工產能有60%是過剩的,相當多的廠家吃不飽。據他估算,僅2009年,就有20億-30億元的投資進入到奶粉領域。
海關總署報告中指出,2011年全國乳制品新(擴)建成項目約11個,全國總生產能力將增加約250萬噸左右,預計2011年中國乳制品生產能力將增加至5500萬噸,而2010年我國乳制品產量僅約2000萬噸。“盡管國內市場乳制品需求呈現擴大趨勢,但仍需防止盲目投資導致國內乳制品產能過剩。”
張維銀認為,進入8、9月后隨著旺季的逐漸來臨,企業庫存狀況可能會得到一定緩解。但如果沒有根本性改變,可能還會打擊奶農養牛積極性。“我們也在積極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增強消費者信心。”張說。
近日,飛鶴宣布出售旗下位于黑龍江的兩家牧場全部股權,不再擁有自建的牧場。根據飛鶴的說法,其將從上游的牧場經營中脫身專注到奶粉的品牌、渠道建設。
對此,乳業資深專家陳渝認為,嬰幼兒奶粉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讓國內乳品企業喘不過氣來,必須更專注于渠道銷售等下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