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三大國際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普將美國主權信用降級,引發了全球沖擊波未了,近期國內有關信用評級如何客觀公正的話題也受輿論的高度關注。中國評級機構的現狀究竟是什么樣子?國內評級行業該如何擴大影響力?
中國信用評級業現狀
與發展了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歐美金融市場相比,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信用評級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真正進行大規模債券評級尚不足5年。債券市場規模小、品種單一、競爭不規范等成為制約信用評級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過,目前一些信用評級機構已嶄露頭角,但也只是在本土同行中處于相對領先地位,市場認可度尚待提升。然而現有的信用評級運營模式缺陷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評級費用由被評者支付,評級活動易被利益捆綁;二是“黑箱操作”,評級過程不公開。這兩點使評級結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與此相伴隨的是,為爭奪業務,一些評級機構無序競爭,在征信活動中“偷工減料”、迎合客戶“期望”等,也影響了評級質量和行業健康發展。
相關閱讀:中國評級公司亂象
專家看中國評級業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治國表示,造成當前國內信用行業現狀的主要原因還是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從經濟發展的模式上講,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未達到從“保守型”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張茂榮也表示,缺失話語權的中國金融市場遭受長期被“壓低”信用評級的困境,這也同時大大增加了中國海外融資的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當前中國資信評級行業市場規模較小,評級品種較少,主要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
中國評級機構如何監管
對于中國評級機構如何監管,上海交大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顧建光指出,中國的評級機構發展時間短,相關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也相對不足,目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不奇怪,但從長遠看,中國要形成自己的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除了需要形成一套獨特、專業、公正的評價標準,還需要盡可能減少政治、金錢等因素對其獨立性的影響。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秘書長時文朝表示,從目前來看,可考慮由某一部門牽頭制定統一的評級行業監管規則,通過多種方式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在統一的評級行業監管規則下,根據各自負責的金融市場監管要求對信用評級機構日常活動進行監督。
相關閱讀: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突圍任重道遠
信用評級影響力要靠誠信積累
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使信用評級的影響力、公信力等問題重新引起廣泛關注,同時帶出了我國信用評級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在國際信用評級業發展面臨變革之際,國內信用評級機構應樹立機遇意識和緊迫感,堅持以誠信安身立命,同時大膽改革創新,夯實信用評級公信力的體制機制基礎,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積累“聲譽資本”,逐步增強影響力。有關部門則應加強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建立信用評級重大失真的懲戒機制,確保評級結果真實可靠。【詳細】
專題:中國評級行業需要的不是“鬧劇”
(責任編輯:華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