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陳莉莉
幾乎是一夜之間,達芬奇從有著意大利100%血統的位置上跌入谷底,等待它的是巨額索賠,以及不可測的未來。因為上月被央視曝光后引發的 “假洋品牌”質疑,“達芬奇”的誠信遭受空前危機,企業也可以說甩出正常軌道。
眼下人們更關注的是:企業該如何經營品牌?是踏實創業還是另走捷徑?危機發生后該如何處理?
“假洋品牌”由來已久
實際上,達芬奇不是最早的“假洋品牌”典型。2006年,歐典地板事件就牽出了家具行業的 “造假丑聞”。家具行業某資深人士感嘆:“家具行業類似的以‘假洋鬼子’身份欺騙消費者的事例太多了。”
依文服裝創始人夏華如此評述達芬奇創始人潘莊秀華的眼淚:“我相信她的眼淚是真的,其實在中國,任何一個品牌的成長都特別不容易。”只是,“最重要的是事情發生以后不應該是那樣的處理態度。而且,如果剛開始創業時沒把品牌的定位做好,曝光是遲早的事情”。
對于假洋品牌現象,夏華認為,“這個特定階段的產物源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若干年后,當中國企業在世界上越來越有話語權時,那時,中國的就是好的,就不再有對洋品牌盲目崇拜的現象。”日本企業三宅一生、無印良品的品牌故事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企業與品牌生存不易
越來越多的企業危機事件,另一層面也說明,中國的消費市場在逐漸成熟,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重新思考,開始關注品牌背后的東西,它的出身、故事、文化、生產地、原料等,類似這樣的思考對于中國消費市場的推動起著良好的作用。
“多年來,中國品牌成長的道路崎嶇,在各種真假洋品牌的搶奪之下,夾縫中生存。幾十年的努力,可能因為一件事情而灰飛煙滅,是否我們應該多關注事后價值,同時更多地保護品牌、保護企業家?一旦發生事故,那些企業家應該如何處理以保證辛苦多年的品牌經營得以繼續下去?繼而從事健康、良性的品牌建設?”夏華的問題,或許代表了很多企業家的心聲。
中國企業危機管理仍不足
危機管理專家王微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開始重視危機管理,但很多企業依然是“一遇危機就轟然倒閉或者轉產賤賣出去”。
一個企業出問題時,一定不要先想著掩蓋真相,“結果必然是欲蓋彌彰。”王微說。互聯網背景之下,現在越來越多的危機事件出現在消費者眼前,比如歐典地板,其背后都是商業道德底線的缺失以及監管措施的不健全。
把危機處理得好的企業也不是沒有,王微舉例說,康泰克的“PPA”危機以后,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真空和每年價值數億元的市場份額,當時曾有人斷言OTC市場將會重新洗牌。但是,292天以后,“新康泰克”重出江湖,這堪稱企業危機管理的一個成功案例。
“對于企業品牌,危機管理的效果要么是100分,要么是零分。”王微的微博里每天都會有企業的私信,希望王微幫他們處理危機事件,“有江浙一帶的企業,也有某些機構。江浙一帶的企業學習氛圍很濃厚。但他們都是事情發生以后,才想到找危機管理的人來處理,但往往這時最佳處理時機可能都已經過去了,而且雙方信息存在不對稱,我不知道他會隱瞞我哪些關鍵性要素,主要還是因為信任程度沒達到。”
“很多企業的危機事件原本可以處理得很好,如果時機得當的話。”王微對中國企業的危機管理能力表示擔憂,“也有好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創始人和中高管都要求聽這樣的講課,但目前的整體狀況還沒有實際改進。很多企業人希望通過一兩次課以后就能夠完全掌握危機管理的能力,而實際上,危機管理不是事情發生以后才要做的工作,而是危機發生以前就要做的系列工作,把好品牌關、質量關,做好一系列的預警工作。而如果做違反誠信的事情,被揭發則是早晚的事。”
對于現在越來越頻繁發生的企業危機事件,王微表示,社會誠信體系漸失,很多跨國公司的危機處理方案,需要中國企業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