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業步入了一段相對艱難的發展時期。今年以來,無論是總發行規模,還是單只產品發行規模,均環比去年下半年有較大縮水,募集延期和發行失敗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在產品凈值受到沖擊、贖回壓力以及賬戶成本開銷上升等因素作用下,產品主動或被動清盤現象偶有發生。另外,行業間并購案例也開始出現。
國金證券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市場不確定性大幅提升。截至6月30日,滬深300指數收盤于3044.09點累計下跌2.69%;中證500跌去 7.24%、中小板指跌去14.83%,創業板指損失25.64%。納入統計范圍的614只陽光私募(非結構化)半年來平均收益累計下滑6.97%,相對同期滬深300指數落后2.95%。100只取得正收益,跌幅超過10%的195只,其中4只近半年累計損失超過30%。近250只跌破面值,有7只凈值已跌破0.7元。
數據顯示,陽光私募今年以來僅是小幅落后于同期指數。私募“神話終結”,主要歸結于此前對這一行業的過于“神化”。私募上半年的表現無疑適當修正了外界對其過高的預期。我們認為,上半年私募行業整體小波折對于行業發展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行業發展早期即更好地提示風險,且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無疑有助于行業 “軟著陸”,實現更為平穩的長遠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績優者多以靈活控制倉位或是側重投資藍籌周期股勝出;有不少是新成立產品,受益于規模較小,在下行市場中得以突圍。今年以來漲幅居首的聯華信托·瑞一期,是同期惟一漲過20%的非結構化產品,重慶國投·金中和為老產品中的領跑者。結構化產品方面,中信信托·紫石一期位居首位,上半年收益率達到40.05%,通過精選個股分享成長機會以及結合高頻交易把握市場短線機會共同打造了該產品出色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