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瑋英/文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溫州模式在風靡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今天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對融資難、原材料價格上漲、銀根緊縮等因素,相繼有企業倒閉,眾多中小企業處于半停工狀態,生存壓力無時不鞭打著眾多中小企業。下一步棋子落在哪,是轉型、升級,還是維持現狀?專家認為克服當前困難,解決融資難不是萬能藥,企業還是要謀求自身轉型。但也有專家指出,盲目轉型要不得,否則會死得更快。
生存壓力
溫州民營企業被喻為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風向標,溫州中小企業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全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境況。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全國的經濟形勢都比較嚴峻,膠東半島、大連一帶、珠三角的中小企業都面臨很大的困難。有的行業全行業都不容樂觀,比如紡織業、打火機行業等,這些勞動密集型和對材料依賴度強的產業和企業,都面臨著一些困難,生存壓力非常大。
在用工荒、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節能減排及融資難等多重壓力下,溫州中小企業的利潤受到擠壓。
“溫州中小企業原來的年投資回報率有8%到10%左右,現在已經下滑到了1%到3%。”周德文說,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虧損短期內還可以承受,但時間一長就一點都受不了了,可能就會倒閉。
“10年前,做一年的利潤幾乎是現在做10年的利潤。”說起目前的境況,溫州一家眼鏡廠老板葉先生抱怨道。因為做了20多年的眼鏡外貿生意,葉先生在業內也小有名氣,可惜曾讓他榮耀過的經驗并沒有幫他擺脫半停工半開工的尷尬局面。
葉先生告訴記者,2000年前后,企業的利潤達到30%,后來擴大規模,利潤卻一年不如一年。按一年掙50萬元來算,過去只要一天生產兩三千副即可,現在卻必須每天做一萬副,利潤跌至5%。
在溫州,生產眼鏡的訂單全部來自國外,品牌是客戶的,這種貼牌生產的中小企業在當地較為普遍。隨著生產成本不斷走高,加上人民幣的升值,眼鏡生意的利潤被一點點擠出。
面對毫無競爭優勢的行業,企業老板不敢輕言漲價,否則連訂單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面對訂單,企業仍是左右為難。
“現在既希望看到訂單,又怕有訂單,簽和不簽都不好決定。”從事服裝進出口生意的老楊告訴記者,我們的利潤降了一半,情況遠比2008年金融危機還糟糕。以前的年投資回報率大概是10%,現在已跌至5%了。
即便是這樣,老楊也不敢接超出半年或一年時間的訂單。“簽單,怕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還沒生產就虧損;可不簽,客戶就會找其他家,從事這行的人多,大家也都在博弈。”因此,為了縮減成本和控制風險,老楊只能縮短交貨期,接三四個月以內的訂單。
事實上,溫州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目前都面臨著利潤微薄難以為繼的艱難局面。溫州市經貿委監測顯示,今年前3個月,該市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35家出口導向型企業銷售產值同比下降7%,利潤同比下降30%左右。這些企業中虧損的占1/4多,僅三成企業利潤保持增長。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1%,利潤率超過5%的企業不到10家。依靠低工資、低生產要素價格,大把賺取加工錢的日子已成為歷史。
研究中小企業的專家陳乃醒認為,未來很長時期,中國經濟都將處在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局面下,博取微薄利潤粗放發展的中小企業將被殘酷淘汰。
生死路口
轉型、升級,或許是這些長期依靠低成本、低市價、低利潤生存的溫州中小企業眼下想得最多的事情。
以做鞋起家的諸建平,目前是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從2006年起,他闖進了被喻為朝陽、藍海產業的“LED”。之后迅速招兵買馬,積極與科研單位合作,不惜花費大量資金在歐洲建立LED驅動電源研發中心,并成功解決散熱、電源壽命等困擾LED行業推廣應用的關鍵難題。
“2006年的時候,感覺在制鞋業方面難有大的發展,就決定進軍LED新興產業領域。”諸建平說,建議中小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可適時涉足新興領域。
“人力成本上升,資金緊張,市場規律在發揮殘酷的淘汰作用,作為少受國家呵護的中小企業,只能加大技術設備升級,完成轉型找活路。”陳乃醒認為,“幾年以前,就未雨綢繆做技術升級、產品改進的企業,現在日子會好過一些。”
北京大學企業危機管理課題組組長艾學蛟認為,長期以來,溫州的中小企業都不注重產業升級的問題,原因是一直沒有遇到真正的生存壓力。“只有到企業真的活不下去了,才會想到轉型”。
艾學蛟說,商業模式就是企業的內部調節。“目前,溫州企業在這方面的改變顯得不夠。”他認為,這是溫州中小企業存在困難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資金問題,如果現在企業不改變模式,僅靠資金也不一定能改善現狀。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分析告訴記者,產業結構升級不能為了轉型而轉型,承載了中國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傳統加工出口企業,急于轉型的結果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硬著陸。
“除了轉型,他們找不到更好的救贖方式。但轉型需要時間積累,也有陣痛,這對于溫州企業是不容小覷的考驗。”周德文說。
溫州中小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管理上相對落后。同時,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依賴出口的外向型企業,增長方式上也相對落后,因此轉型對他們來說并非容易之事。
周德文分析說,中小企業轉型需要從自身實際考慮,不應盲目轉型。因為轉型升級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支撐。“現在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處于求生存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盲目轉型只能是死得更快。”
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目前首要任務應該是找準位置,以務實的心態來求發展。周德文認為,這部分中小企業可以聯合起來,走出低、小、散的現狀,形成行業集群,龍頭企業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來整合行業,從而打造小型巨能企業。
具備了抗風險能力后,企業在聯合的基礎上走向升級,打造自己的品牌。周德文說,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不但沒有凍死,反而憑借品牌優勢挖到了蛋糕,獲得了發展。“而溫州眾多中小企業恰恰是沒有自己的品牌”。
企業循序漸進完成升級之后,可以從自身出發考慮是否要轉型。周德文表示,但并不是放棄傳統產業,因為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展,任何時候都需要傳統產業。
瓶頸待解
為了擺脫經營困境,中小企業在通脹時期進行產業轉型是宏觀經濟作用的結果。薛勝文認為,通脹雖然導致一部分低產能、低利潤率的企業被市場淘汰,催生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新企業,但是企業轉型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政策支持作用,當前雖然有中小企業板塊作為企業發展平臺,可是處于產業鏈末端的大批中小企業無法獲得政策利好。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溫州一家生產打火機企業的李老板,從2010年年底開始,就一直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直到現在也只融到了總資金量的30% ,剩下資金缺口,只有靠民間借貸了。即便是這樣,李老板還是讓周圍做企業的朋友羨慕不已,因為能從銀行貸到款太不容易了。
但這對于想轉型的李老板來說,杯水車薪,“如果能借到更多的資金就做大單子,做好的轉型項目。”
薛勝文表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在人民幣貸款業務方面傾向于對中小企業放款,以解決資金鏈匱乏、企業發展形勢較好的中小企業。“此外,應當正確引導民間借貸從幕后走向社會融資舞臺,在保證其合理的資本收益率前提下,利用民間借貸的靈活性去補充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一直在為中小企業融資而奔走的周德文認為,目前的投融資體制還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一方面,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確實需要資金,缺乏資金的扶持,另一方面,溫州有大量的民間資本。但是兩者之間沒有很好的橋梁和紐帶。他表示,溫州民間資本實力雄厚,有關部門可以擴大現有村鎮銀行試點范圍,在金融機構市場方面的準入、規模、利率浮動幅度等方面進一步放寬限制,引導溫州金融資本步入正常資本市場。因為門當才會戶對。相對應的企業才會為中小企業貸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不愿具名的研究員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解決問題需要發展中小企業金融,為中小企業開設專門的服務銀行,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因為現在的銀行都主要是為大企業服務的。同時,增加小額貸款,增加產品種類,向小型、微型企業傾斜。
資料顯示,目前,中小企業占全國總企業數量的99%,上繳的稅收占全國稅收的50%以上,貢獻GDP占全國總數的60%以上,創造的就業率占到全國75%以上。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扶植,以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