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王 潔 朱瓊華 上海報道
核心提示:正式通車的京滬高鐵,在5天時間內密集發生的6次故障,證明了“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
正式通車僅僅20天的京滬高鐵,在5天時間內密集發生的6次故障,只是再次證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雖然,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已經要求中國高鐵踩剎降速,不過,其自身固有的慣性依然難以克服。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7月19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位鐵路系統資深專家這樣評價說,“運營初期,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而且,CRH380從設計到批量生產之間的過程這么短,出點問題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沒想到的是,問題竟然出得這么快,這么頻繁。”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則指出,京滬高鐵尚需“在運營過程中補上之前欠下的磨合課。”
全系統排查
排查涉及運營單位、施工單位、列車廠家等多個方面
7月10日至14日,京滬高鐵故障頻發,讓整個鐵路系統變得異常忙碌。
目前,對故障的具體原因,鐵道部技術專家仍在進行分析認證。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京滬高鐵所有系統都是按照“故障導向安全”的理念設計的,“高可靠、高靈敏的安全監測保障系統,能夠從根本上避免列車事故的發生,可以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7月19日,上海鐵路局一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7月10日京滬高鐵第一次故障發生后,雖然是周日,但上海鐵路局所有工作人員當天下午便緊急加班。
“京滬高鐵的開通,凝聚了很多鐵路工作人員的心血,誰都不期望出故障。”回憶當時,這位人士神色黯然,“也真奇怪,故障都集中在那幾天爆發”。
據這位人士介紹,故障之后,鐵路系統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整個系統啟動了全方位的檢測、檢查,從運營單位、施工單位、列車生產廠家等多方面展開工作,排除故障,確保高鐵安全運營”。
不過,這位人士坦言,“雖然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誰也保證不了京滬高鐵以后不出故障”,“誰也控制不了那么多外力因素,只能盡可能把所有故障因素降到最低”。
問責CRH380
CRH380的定型和批量生產太快,被視為“根本問題”
不過,在前述鐵路系統資深專家看來,新一代高速列車CRH380的倉促上馬,可能是故障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在京滬高鐵上首次投入運營的高速列車,一度被稱為“當今世界運營速度最快、功能最全、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動車”。
“作為新的車型,CRH380從下達設計任務書到定型的時間,太短、太快了。”孫章也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2008年之前,中國已經先后實現了時速200公里至300公里的動車組CRH1、2、3、5的量產,但孫章指出,這些車型在國外已完成“磨合”,我國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制造的。
不過,在京滬高鐵首次運營的CRH380(持續運營時速350公里,最高運營時速380公里),并無國外成熟車型可以借鑒。
此前的故障暴露出的一個細節是,
列車預留的應急蓄電池容量太小,僅可以以80公里的時速運營15分鐘,長距離行駛易出現“前后不靠”的情況。此外,列車所有的車窗都不能打開,如果電力帶不動空調,列車員只能打開車門,但卻又沒有相應的安全防護。
“CRH380的定型和批量生產太快,這是現在的根本問題。”孫章說,“如今,問題集中出現了,怎么辦?只能在運營過程中補上此前的磨合期。”
“優化”方案
鐵道部將對300公里和250公里兩種開行方案進行優化
中國高鐵由時速300公里到350公里的“突破”,是從前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時代開始的。
據前述鐵路系統資深專家介紹,350公里的時速,是從2008年8月1日開始提出的,后來,劉志軍的“一拍腦袋”,突然把在建的350公里設計時速提升到了380公里。并且,京滬高鐵最初的通車時間原定于2012年底,后被劉志軍要求提前到2011年底,最后又提到今年7月1日之前。
2011年4月,盛光祖出任鐵道部部長之后不久,鐵道部就表示,京滬高鐵的運營時速將從原來設計的350公里,改為300公里和250公里“混行模式”。
“國家批準的設計任務書,運營初期時速就定在300公里,所謂‘降速’,實際上是在糾正此前的過度提速。”孫章對本報記者表示。不過,上述鐵路系統專家透露,直至京滬高鐵開通前夕,鐵道系統內仍有人質疑,為何設計時速350公里、最高可跑380公里的京滬高鐵,只跑300公里?
7月16日,在京滬高鐵發生第3次故障后,鐵道部表示,北京、濟南、上海鐵路局,將在分析京滬高鐵客流結構的基礎上,對兩種模式的開行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之前,京滬高鐵開行的時速300公里G字頭列車,遠多于250公里的D字頭列車,比如,北京南至上海虹橋,時速300公里的高鐵為40多對,而時速250公里的動車只有 4對。
在孫章看來,這是一個“必要的、基于市場需求的聰明做法”,“之前太過樂觀了,風險評估意識不夠。京滬線上馬380車型,如果一步步來,一開始就與成熟的4種動車車型組合推出,給380足夠的磨合和修正空間,或許會更好。否則,反而是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