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圍繞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談判以及發達國家通過稅收來進行碳減排的跡象,已經越演越烈,如今,這股風已經吹向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最近宣布,計劃在明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征碳排放稅,三年后還將引進碳交易排放機制,以降低澳大利亞碳排放。
在澳大利亞之前,歐盟已經率先通過碳排放交易體系,包括中國的航空公司在內的全球航空業將在明年1月1日起被納入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中。
而此次澳大利亞征收碳稅,又將牽動對大宗商品和能源進口需求巨大而又同時在澳大利亞布局投資的中國企業的神經。分析人士認為,長遠看來,澳大利亞碳排放政策的實施是遲早的事,這很可能再次抬高國內企業赴澳投資礦業等能源企業的成本,并提高澳大利亞能源礦產品出口的價格。
碳價機制兩步走
早在兩年前,澳大利亞就已經在醞釀實行碳排放交易機制,如今,相關細節終于出爐。總體來看,方案的前三年將采取征收碳稅的形式,之后過渡為碳交易的市場機制。
根據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公布的細節,澳大利亞政府計劃于明年7月1日開始,對該國的礦產、能源、交通等行業500家大型企業碳排放征稅,價格為每噸23澳元(約合160元人民幣),征收價格每年按2.5%的幅度增長。而從2015年7月1日開始,澳大利亞擬開展碳交易機制,碳價將由市場決定,同時,政府每年發放的配額數量將會實行“總量控制”。
據悉,受控于碳價的企業名單包括,國際電力(International Power)、TRU能源(TRUenergy)等電力企業,布魯斯科(BlueScope)、一鋼(OneSteel)等鋼鐵公司以及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伍德賽德(Woodside Petroleum)等礦產資源和石油巨頭。將被征收碳稅的這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到了澳大利亞總排放量的60%以上。
由于澳大利亞嚴重依賴其豐富的煤炭儲量進行發電,因此,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此次向“高耗能”企業征收碳排放稅,也是為了發展清潔能源。
目前,澳大利亞80%的電力供應來自于火電,澳大利亞希望,通過投資超過130億澳元瞄準清潔能源項目,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排放能夠減少5%,到2050年減少80%。
成本或不斷上升
盡管碳稅計劃的最終目的是減少碳排放,但將直接導致澳大利亞能源企業甚至是消費者的成本的上升。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韋恩·斯旺在當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就算了一筆賬。引入碳價機制,電費將上漲10%,天然氣費用將上漲9%,食品和日用品成本每周將增加近1元。這將會使澳大利亞民眾的生活成本提高約0.7%。
而澳大利亞的礦業巨頭力拓也在碳排放稅發布的當天發表聲明稱,碳排放征稅將導致澳大利亞出口商的運營成本上升,尤其是在鋁、煤炭和礦石領域。這將不可避免地阻礙在澳投資和就業增長,削弱澳大利亞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并不能降低碳排放。
在澳大利亞有大量投資的英美資源集團也持同樣看法,認為這將把澳大利亞的煤礦產業投資以及4萬個工作崗位置于危險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鋁、煤炭和礦石領域,也正是中國企業最近幾年希望在澳大利亞投資開拓的主要產業領域。這也意味著,要想在礦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通過投資分上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資成本上的不確定性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比如早在2004年10月,兗州煤業就曾以3200萬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南田煤礦,2009年,兗州煤業再次出手,以35.4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的Felix Resources 100%股權,今年5月,兗州煤業又出價逾35億澳元購買澳大利亞煤礦企業Whitehaven Coal(WHC.AX)。
而在鐵礦石領域,寶鋼、鞍鋼、中鋼、中鋁等央企更是頻頻出手,中鋁公司不僅成為力拓的單一最大股東,還一度希望投資澳大利亞的鋁土礦項目,不過最近由于各項成本大增而最終選擇退出。
“即使目前中國的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的中小礦業和能源企業還不會受到碳排放征稅的直接影響,但從長遠看來,在節能減排上要付出的成本將會比以往要增加。”澳大利亞礦山巨頭的一位中國區管理層對本報記者預計,比如以后再赴澳大利亞投資礦業和資源領域,審批過程可能要比現在更加復雜,政府方面將不僅僅簡單從經濟效益出發,還會同時關注企業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減少碳排放,甚至在這些方面設置一些門檻。
澳大利亞鋁業委員會執行理事長Miles Prosser就預計,如果碳排放征稅實施,相關產業將難以吸引投資,如果失去了這些投資,對澳大利亞是一個傷害,但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會減少。
而更嚴重的影響是,開征碳稅后的企業如果通過降低產量、采用新技術、提高價格等轉移成本,這部分成本很可能會經過流通環節轉嫁給下游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每年就從澳大利亞進口大量的資源,根據上海有色網的統計,目前,我國除了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2010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鋅精礦占中國當年鋅精礦進口總量的35%,排第一;鋁土礦約占24%,排中國鋁土礦進口量的第二位;鉛精礦以13%的占比僅次于秘魯、美國,排在第三位。
能否實施尚存變數
不過,目前宣布的碳稅計劃還有待澳大利亞的議會審議,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的計劃是,爭取在年底前獲得通過并正式立法,但這一計劃的通過并不會很順利。盡管政府承諾對產業界進行數十億澳元的補助,并對全國880萬個家庭中的約570萬家庭實行減稅或補貼,但來自產業界、民眾和反對黨的抗議聲依然高漲。
除了礦山和能源企業,開征碳稅的計劃也遭到鋼鐵廠商的反彈,包括博思格鋼鐵公司(BlueScope)、一鋼(OneSteel)在內的鋼鐵廠均警告此舉將導致關廠并裁員。博思格鋼鐵公司就預計,每年多出3億~4億澳元的碳稅將迫使該公司關閉位于新南威爾斯(NSW)的Port Kembla鋼鐵廠。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前任總理陸克文此前就曾提出過碳排放交易方案,不過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上曾多次受阻。而陸克文的下臺,直接原因也是因為其要對澳大利亞的礦業企業征收范圍廣泛的資源稅。
因此,吉拉德接替陸克文擔任工黨領袖后也做出了妥協,不僅修改了資源稅征收的草案,將征收范圍縮小到只針對鐵礦和煤礦,還改變了陸克文一步到位引入碳交易機制的做法,打算分步驟進行,先實施固定碳價機制,再引入碳交易機制。
雖然這樣的方案依然飽受礦產、能源企業的指責,但該方案已獲得包括綠黨和一些獨立議員的支持。由于綠黨在澳大利亞參議院掌握著可以打破平衡的關鍵票數,這也增加了碳稅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獲得澳大利亞國會通過的可能性。
不過,相對于工黨的碳排放稅方案,反對黨聯盟則在不遺余力地推行其“直接行動”計劃,即不征收碳排放稅。他們提議從政府收入里設立一個減排基金,用來購買工業和農業所制造的碳排放指標。對于大排放企業,則設立“獎懲分明”的制度:排碳越少越可獲得更多補貼;反之,排碳如超過規定限額,則要繳納相應罰金。
“碳排放稅的具體方案還可能會有變數,將是各方政黨博弈的結果,畢竟各方都需要為2013年的大選爭取政治籌碼。”一位長期關注中澳礦業資源領域的業內人士預計,而對于國內企業來說,要想未雨綢繆,也應該盡快了解并適應未來可能越來越重要的碳交易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新華社17日的報道,正在貴陽舉行的“2011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逐步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