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恩
“放逐”默多克,媒體大清理的第一步——英國《衛報》評論員亨利·波特(Henry Porter)
竊聽丑聞及其中牽涉的各種腐敗事件,揭露了英國社會在這個時代一個最大的失敗——一個像默多克這樣的人,竟有能力牽絆住英國的媒體、政界、警界各方。
也許早在幾年前,我們就應該限制個人對于全國性報紙及電視等媒體的所有權,而不必過分操心這些企業的盈利情況如何。默多克擁有四份報紙、擁有英國天空廣播公司39%的股份并想要收購全部股權,這看起來似乎太多了。關于一個人只能擁有一份報紙、一個網站或一個廣播電視公司的建議,只是一個開始,目標是防止權力過度集中。我們希望英國的立法者和監管者開始考慮這種情況的合理性。
但很顯然,英國需要全方位的隱私立法,而不是人權法案里的軟弱的保證。整個社會的民眾,無論所處階層的高低,都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使他們遠離這種小報和網絡的隱私侵犯。如果這一基本權利沒有實際的法律保障,所謂的自由社會就不存在。這同樣適用于小報風行的英國新聞界。公眾利益應該成為新的立法的重要一部分。
過去一周的教訓是,需要在各個領域建立更嚴格的審查和問責制度,英國民眾需要一個堅定且智慧的新聞界,而不能因此損害新聞自由。政治家和新聞記者則不應該低估公眾的憤怒以及它將帶來的后果。
默多克時代留下的深遠影響是“標準的降低”。新聞集團旗下一些小報的“狗仔”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獲得所謂的獨家新聞,記者不擇手段地扒別人的隱私。
而我們的公眾也需要調整態度。對名人私生活及其內心世界的不尊重,對平民百姓痛苦的無視,正是驅使默多克的記者們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去破解別人手機竊取信息的真正原因。讓我們先從尊重別人的隱私開始,不管事關自己還是他人,這是我們作為公民的一種道義上的責任,它應該像保護我們的個人私有財產一樣,得到法律同樣的重視。
政客們應該是時候考慮這些了,但現在他們卻忙于為自己洗腳上岸,保存顏面。
隨著默多克從我們的國家生活中被“放逐”出去,我們將有一個光榮且有意義的改革機會,讓我們抓住它。
“限制”默多克,符合公眾利益——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考慮到更廣泛的公眾利益,英國《金融時報》對新聞集團撤銷收購(BSkyB)表示歡迎。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該集團收購BSkyB會對英國媒體的多元性造成棘手的問題。該集團已經占據英國報紙發行量的37%,這宗收購會使其占據約35%的電視市場。此事當然關涉《金融時報》的利益,但這種跨媒體所有權擴張的影響是,它將永久性改變整個媒體產業的格局。
為何我要“捍衛”默多克?首先的一個原因是他的“去精英化”。他厭惡一切阻擋人們無畏追求的事物。他鐘愛百無禁忌的新聞業,正因為如此,英國媒體成為了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媒體。自由社會幸甚!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對全球媒體數字化浪潮的遠見卓識,令他充滿冒險精神的擴張戰略顯得頗有想象力。
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中,默多克對全球報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讓它們活下來并保持活力與影響力。如果沒有他,英國報業就可能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