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擴大供給轉變為更多通過消費實現發展;政府重心應轉向更多地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務等
【財新網】(記者 杜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急迫的是從過去擴大供給的方式轉變為更多地通過消費來實現發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專欄)7月10日在第二屆中國行政改革論壇上這樣提出。
他稱,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將重點從過去的招商引資、擴大投資生產、發展工業,轉向更多地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務、改善消費環境、完善流通體制和發展服務業。”
中國長期過度依賴外需來實現內部平衡,楊偉民提醒,“全球經濟循環一旦被打破,就有可能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的風險。固然可以采取宏觀調控措施熨平,避免這種風險,但臨時救助措施對未來的代價很大。金融危機對我們國家的沖擊及其之后刺激性調控措施所造成的影響已經證明了這點。”
過去,發展即招商引資、擴大投資、建項目等擴大供給和生產規模,楊偉民認為,這種發展方式在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隨著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發展呈現出了新的階段性特征,供給的總規模大于民眾需求的總規模,“沒有需求的供給是無效的供給,大于需求的供給就是過剩的生產能力,最后會帶來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現在,中國生產能力過剩已經成為一大問題。以2008年為例,中國生產規模占全球的7.2%,但消費規模只占全球的4.3%,過剩的生產就通過外貿形式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平衡。“貿易順差相當于工業增加值的18%,相當于整個GDP的8%!”
當前,各級政府從鄉鎮開始,工作的重心就在擴大供給和生產,其中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提升當地經濟實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對此,楊偉民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本來是指東、中、西和東北四大區域板塊的協調發展,把空間縮小到省、直轄市和區,“有些事情就錯了”。
楊偉民認為,在縣級范圍內實現城市化和工業化是錯誤的。“每個縣級行政區都要發展經濟、創造就業、保護耕地、發展農業、保護生態環境,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縣按照這個邏輯在發展,就出現了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生態受損、環境污染嚴重、耕地減少等等問題”。
對此,楊偉民指出,形成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不僅僅是由于經濟規模和總量有差別造成的,更由于自然條件太差以及財稅體制、收入分配體制以及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不到位。
而要解決上述問題,楊偉民認為,一是靠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二是國家對于特殊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重點在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不是不顧自然和經濟規律盲目開發;三是促進人口有序轉移到發達和就業充足的地區;四是加大對特殊地區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五是推動財稅體制、收入分配和城鄉二元體制等方面的改革。
中國行政改革論壇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該會成立于2010年4月,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魏禮群任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