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信
6月29日,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發布《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1/2012》(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提出了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改革的漸進式方案。
視頻:人大常委會表決 個稅起征點提高至3500元媒體來源: 央視新聞頻道該方案的核心是,在保持現行分類所得稅制框架基本穩定前提下,對已經實施自行納稅申報的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率先試行年終綜合計征。對于這部分納稅人此前已納入綜合范圍代扣代繳的稅款視為預繳稅款,匯算后多退少補,而對于此前未納入綜合范圍的其他項目,也需自行申報。
“這是一個加稅的方案。”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微博 專欄)并不諱言,實施綜合計征后,綜合稅率表和綜合費用扣除標準的設計,應使綜合計征納稅人的稅負高于或等于分類計征的總體稅負,“以達到個稅控高和提高稅收中直接稅比重的目的”。
《報告》稱,與分類所得稅制相比,上述方案在有利于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的同時,具有較好的可拓展性。
“實行綜合計征后,一些綜合費用扣除標準就可以對相應的綜合納稅人試行了。比如征管成本相對較低的撫養扣除和殘疾扣除等。”參與課題組的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解釋,“未來條件成熟后還可進一步引入贍養扣除及婚姻扣除等。”
考慮到一步到位推行綜合型個人所得稅涉及面廣、難度大等因素,《報告》根據綜合計征范圍的從小到大,提出了5套漸進改革方案。
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征收項目主要分三大類,其中工薪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歸屬勞動所得;利息、股息、紅利、財產和轉讓租賃所得歸屬資本所得;而其余的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則歸屬為勞動與資本混合所得。
《報告》提出的第一和第二方案都是針對第一類勞動所得進行綜合計征,涉及范圍較小,推行起來也相對容易。這一類收入通常都具有明確的支付方,方便進行代扣代繳,綜合征收的征管成本較低。
而涉及范圍較大的第四和第五方案則覆蓋了大多數的收入項目,實施起來難度較大。
實施難度居中的第三方案把勞動所得和部分經常性的資本所得項目納入綜合計征范圍,如財產租賃所得和債權收益部分的利息所得等。方案指出,將資本所得納入綜合計征范圍對收入分配調節具有重要意義。
高培勇表示,從最初提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目標至今,已經經歷了4個五年規劃,但是這一改革目標仍停留于研究層面。“這次個稅修法,依舊是在原有框架上的小步微調,沒有實質進展。”
國稅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劉佐也表示,本輪個稅修法是“一次難以稱之為改革的改革”。
對于改革的遲緩,劉佐表示,“現行征管能力不足不能作為拖延綜合型個稅改革的借口”,“許多國家如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甚至非洲一些落后國家,無論在經濟發展水平、稅務征管能力,還是信息軟硬件建設等各方面上都不比中國先進,但是綜合型個稅改革也能推下去”。
《報告》指出,目前稅收征管工作在推行綜合型個稅上主要的缺陷在于現行的征管模式總體以發票管理和源泉扣繳為主要特征,決定了企事業單位的現金流是主要的征稅客體,而非自然人。現行的《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也主要針對單位納稅人,而在自然人納稅人上相對薄弱。
而未來推行個稅綜合計征,則勢必要求稅務機關建立起以自然人納稅人為基本征管單位的征管模式,包括以自然人納稅人為中心歸集其各項收入信息的信息系統等。
此外,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改革后,還必然涉及退稅補款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配問題,及相關國地稅機關征管分工的問題。
對此,《報告》建議,未來應仍讓地稅局負責自行申報納稅人的個稅征管,但應允許納稅人在戶籍所在地、長期居住地、收入來源地之間自行選擇申報機關,同時為了激勵地稅部門加強綜合計征,還可考慮在初始階段的由中央承擔退稅,而補稅全歸地方財政。
在《報告》發布現場,一位接近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人士稱,這項遲遲未有進展的改革已經被列為下一步個稅修法的工作重點,“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已不能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