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
去年6月19日央行宣布“二次匯改”,人民幣匯率重歸2005年匯改確定的路徑。這一年來,人民幣匯率再度表現出加大的波動性,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其升值進程,總計升值幅度達5.4%。
但升值并非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唯一的“成績”。業內人士發現,這一年來,人民幣匯率愈加顯示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特性,而非單一盯住美元匯率,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逐步向真正的“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邁進。
人民幣二次匯改延續升值進程
2005年7月21日,我國央行宣布將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1%,并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開啟匯改進程,人民幣匯率波動性逐漸增強,并走上了小幅、逐步升值之路。
從2005年匯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幅度達到了18%。
不過,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將人民幣匯改進程打亂。為了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從2008年9月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鎖定在6.8235上下微幅波動,人民幣匯率重新回到了匯改前與美元匯率掛鉤的狀態。
當時,這一度被看作是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倒退”,但如今來看,這只不過是人民幣漫漫匯改進程中的一個小插曲。
隨著危機陰霾逐漸散去,2010年6月19日,央行再度宣布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啟動了“二次匯改”。
“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央行在重啟匯改時表示,“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央行將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目前來看,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基本上延續了2005年匯改之路:人民幣對美元小幅、漸進升值,同時雙邊波動性逐步增強。
從去年6月到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央行統計顯示,這一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大單日升值幅度為0.43%,接近0.5%的波動上限,最大貶值幅度達到0.36%。而進入2011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的單邊升值趨勢則更加明顯。
去年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了3%,而截至6月16日,今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達到了2.1%。
“人民幣還是持續升值,波動性比危機期間當然是大幅增強了,但跟危機前相比差不多。”一股份制銀行外匯交易員總結“二次匯改”以來的人民幣匯率時說。“升值的大方向應該沒有變化,升值預期仍較為強烈。”一國有銀行國際業務部人士說,從國際收支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形勢等各個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進程仍將繼續,進一步趨向均衡匯率。此外,從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來看,人民幣也需要維持強勢和相對穩定。
當然升值并非匯改重啟以來唯一的“成果”。
上述交易員指出,這一年來,明顯感覺到外匯市場交易的規范性、成熟度均較以前有所提高,各類衍生產品的交易也非常活躍。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表示,重啟匯改以來,企業避險的需求有顯著增強,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增長明顯,這顯示出企業避險意識進一步提高,正越來越適應浮動的匯率環境。
從單一盯住美元轉向“一籃子貨幣”
不過,如果僅將二次匯改看作是2005年匯改的簡單延續將可能無法正確把握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事實上,有專家發現,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最大的進步在于:越來越體現出對一籃子貨幣的參考,而非僅盯住單一美元匯率。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指出,二次匯改以來,興業銀行自行編制的人民幣綜合匯率指數的線性趨勢表現為一條水平線,這表明“人民幣匯率正從過去主要關注對美元匯率變化,轉向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興業銀行人民幣綜合匯率指數,是人民幣對15種貨幣匯率的變化指標,用來監測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幣值變動。這15種貨幣為澳元、阿根廷比索、加元、新臺幣、歐元、港元、印尼盧比、日元、韓元、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新加坡元、泰銖、英鎊和美元。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比過去更為穩定,是二次匯改以來呈現出的一個主要特征。”魯政委說,這意味著從對一籃子貨幣的穩定上來判斷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將比僅關注美元匯率變化更有意義。
事實上,央行在去年6月重啟匯改時就強調指出,人民幣匯率如果僅盯住單一貨幣變化,將不適應貿易投資貨幣多元化的需要,也不能反映匯率的實際水平。因此,在當前貿易和資本往來多元化的格局下,企業和居民不宜單純依據美元來衡量人民幣匯率,而應從雙邊匯率轉向多邊匯率,以人民幣相對一籃子貨幣的變化來看待人民幣匯率水平。
“這也標志著人民幣匯率向真正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進一步邁進。”魯政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