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6月10日,澳大利亞政府如期公布礦產資源租賃稅(Minerals Resource Rent Tax)草案,并預計在年底前將該草案提交給國會投票表決。
根據草案,澳大利亞將對利潤征收30%的稅,并按長期政府國債收益率加7%的利率結轉未扣虧損。
該稅從2012年7月1日開始征收,適用于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和煤炭開采項目。現行石油資源租賃稅(Petroleum Resource Rent Tax)的征收范圍,則將被擴大至澳大利亞境內外的所有石油和天然氣項目。
經過持續一年斗爭,礦商和澳政府之間達成了從40%到30%這一新的方案。但是對于中方而言,卻意味著除赴澳采礦成本升高之外,還有礦商可能會將資源稅成本轉嫁給中國買家的風險。
區別對待
因為新礦山有政策優惠,短期內中國投資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大
澳洲資源稅的征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且經歷了一番“瘦身”過程。
前任總理陸克文在一年多前推出40%的稅率方案,資源企業須將其開采不可再生資源所獲利潤的40%繳為稅收;加上企業稅、提煉成本及資本投資回收等,資源類企業的法定稅率總計約將從征收前的43%上升到2013年的57%。
這激發了包括必和必拓在內的澳洲主要礦商、反對黨、民眾等強烈反對意見,并且成為陸克文最終下臺的導火索之一。
接任者吉拉德上臺后一年內,與礦商反復進行了商談,了解各方態度。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大中華區資深投資專員王恒巖曾告訴記者,在資源稅問題上,澳方也一直在“傾聽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意見”。
中國在澳已有項目的企業如中冶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其總裁沈鶴庭就數次在公開場合呼吁對不同品位、成本的礦石投資者,應有不同的政策。
“短期內中國投資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大,因為新的礦山有折扣,不用交稅。”6月13日,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對記者表示。
此次與草案同時公布的,還有一份澳大利亞財政部的情況說明書,指出“新投資項目將通過即時沖減的形式享受優待,而非在數年中計入折舊。這意味著一個項目在獲得足夠的利潤償還前期投資前都不用支付任何礦產資源租賃稅。”
“這樣的話對我們最好。很多礦山品位條件不同,投資收回的周期也不一樣,一般5-6年,也有10多年的。我們還沒開建,估計也需要7-8年的時間。”
13日,重慶鋼鐵總經理劉加才告訴記者,其在澳大利亞的伊斯坦鑫山鐵礦(Extension Hill)還未開建,公司會評估資源稅方案帶來的實際影響,但考慮即使未來征稅,以及礦價合理波動等條件,控制礦山成本“沒問題”。
轉嫁之憂
作為澳資源最主要買家,中國更需要擔心資源稅對鐵礦石價格影響
盡管資源稅尚屬“遠慮”,但中方仍有近憂。除了寶鋼、首鋼、中鋼、鞍鋼、兗州煤業等在澳參股、控股礦山的企業需要趕緊算一筆影響賬外,作為澳大利亞資源主要買家的中國,更需要擔心資源稅開征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
胡凱向記者分析認為:“顯然,澳大利亞政府并不愿打擊中國企業在內的投資者到澳投資。但是兩拓等礦商因稅收之故漲價卻是可能的。”
昨日,海關統計顯示,5月份我國進口鐵礦石達到5330萬噸,較去年同期和上個月均增長,其中比4月增加42萬噸,增幅2.7%;1-5月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額達到了45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83.2億美元大幅攀升了59.6%。
因在一直以來在鐵礦石談判、供求方面處于相對弱勢,中國鋼廠都在擔心礦產資源稅增加的成本,最終很有可能要由中國買家來承擔。
一位國有鋼企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場上礦價連續幾年高企,礦業公司的銷售利潤率非常高,澳政府為將更多收益回饋給本國公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高礦價下,如果資源稅導致的上升成本繼續轉嫁到鐵礦石買家,那上下游產業鏈會進一步面臨撕裂風險。
事實上,不滿的聲音還存于澳大利亞國內的中小礦商。不久前,澳大利亞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Atlas Iron (AGO.AX)董事長David Flanagan就對記者表示,他本人“非常反對出臺資源稅”,并一直在推動避免該稅過高。
“目前大型礦商的利潤交稅比例低于40%,中小型礦商要更高。在未來的開發過程中,新興礦山企業發展的障礙變大,而現有公司會占據更明顯的絕對優勢。”他說。
他告訴記者,目前澳洲的鐵礦石生產商需支付營業稅、印花稅、特許稅(依據產量,各州對礦業公司征收的特許稅稅率為2%~10%)等,利潤里最少37%是用來交稅,資源租賃稅推行后,可能會將這個比例推高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