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現在的塑化劑還是未來的其他添加劑,都可能是“雙刃劍”,我們對此能做到的,是心態的平靜和措施的嚴格,前者用來面對未來社會發展中與經濟發展、文明發達相伴的類似事件,后者用來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臺灣“塑化劑”風波還是殃及了大陸,新華社消息稱,經過對15類產品、6100個樣品(涵蓋食品添加劑、飲料、調味料、果醬、果漿、糖漿、乳制品、糕點、餅干、方便面、糖果、冷凍飲品、蛋制品、食用植物油、膠囊錠狀粉狀類食品)進行抽樣檢測顯示,在4家企業8個樣品中檢出塑化劑類物質。對這些問題產品,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已采取下架措施,并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
這一檢查結果應該在意料之中,因為在商品流通極大便利的現在,任何一個地區的食品安全都很難“潔身自好”,總是多少會被累及。值得慶幸的是,這一余波沒有引起公眾的驚恐,這是好事,也是面對類似事件時應有的心態。
事實上,在臺灣塑化劑被曝光之前,世界范圍內的“環境雌激素”問題,早已經被視為是繼臭氧層被破壞后又一個整個人類不得不面臨的環境污染。所謂“環境雌激素”,就是人類使用的化學用品,最終分解到環境中的終端產物,其中就包括此次發現的塑化劑。“環境雌激素”對人類的影響也并非新鮮事,早在多年前,國外就有研究發現,世界范圍內男性的精子數量明顯低于過去,婦科腫瘤發生也明顯多于過去。甚至在一些河流中,雄性動物的性器官也發生了“雌化”現象……凡此種種都是“環境雌激素”帶來的后患,也就是說,在此次塑化劑發現之前,在過去到現在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一直生活在“環境雌激素”之中,很可能已經培養出代謝掉塑化劑的身體潛在能力,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必然要增加的本事。
針對塑化劑問題,衛生部在其網站指出,塑化劑這類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其攝入量,以60kg體重的成人來講,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和歐盟分別認為,每人每天攝入1.5、2.4和3.0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這并不是為塑化劑存在的合理性辯白,只是說明,無論是塑化劑還是更為廣泛的“環境雌激素”,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難以避免甚至是必須的一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工業文明的代價。
既然如此,無論是現在的塑化劑還是未來的其他添加劑,都可能是“雙刃劍”,我們對此能做到的,是心態的平靜和措施的嚴格,前者用來面對未來社會發展中與經濟發展、文明發達相伴的類似事件,后者用來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而這,才是現在社會中必需的,也是“與時俱進”這一概念應有的內涵。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