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開平 廣州、佛山報道
因為價格談不攏,一位合作了三年的老客戶與洪銳林不歡而散。
“從來沒有這么辛苦過。”6月8日,佛山南海的一家服裝企業老板洪銳林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按照現在的成本,企業至少要提價15%才有正常利潤,而客戶只愿意提價5%。
和洪銳林一樣感到沮喪的中小企業老板不在少數。本報記者連日在廣州、佛山走訪了服裝、陶瓷、玩具等多個行業的多家工廠,困難幾乎如出一轍。
企業半停工、工人數量劇減、庫存堆積如山現象普遍存在,銀根緊縮又難有周轉資金,不少企業老板萌生退意。
“據我了解,最近一年不少小企業老板不再增加工廠投資,開始轉移到其他行業。”擁有700多家會員企業的佛山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吳浩亮對本報記者說。
老客戶的不快
生產成本持續幾年的大幅度上漲,累積起來的效應已經把企業利潤壓縮到極限,企業要繼續生存,接下來只有唯一的辦法——提價。
“最難辦的就是老客戶,以前一直用確定的價格,現在要提價那么多,他們都不接受。”廣州白云區一家生產塑膠充氣玩具企業的總經理薛青說。
累加的成本因素最終總會有一個極限,單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已令服裝企業難以支撐。棉花的價格前段時間達到了35000元/噸,現在降了點也要25000元/噸,而一年前是16000元/噸。
“如果加上用工成本,過去一年服裝企業的生產成本至少翻了一番。”按照吳浩亮的調查數據,佛山服裝企業毛利率只有8%,平均純利潤只有3%。
在這一情況下,提價已經不能退讓。不過,吳浩亮對企業沒有穩定的訂單又難以維系老客戶頗為擔心,“很多老客戶大客戶的訂單都轉移到東南亞去了,那里人工、原材料成本低。”
庫存積壓
除了被動提價,庫存積壓也成為不少企業艱難的寫照。
在廣州有一些服裝企業因為庫存積壓嚴重,不得不開始低價拋售服裝,服裝的價格甚至抵不上布料成本。佛山陶瓷曾一度聞名海內外,現如今陶瓷企業日子也不好過。
6月8日,佛山南海紅沙工業區一家陶瓷企業的叉車工人劉輝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對記者證實:“現在倉庫都堆滿了,外面的空地也堆滿了,人家嫌價格太高,賣不出去。只有堆在那里。”
“去年一年都沒有休息過,太忙了,每天都有很多貨送出,一些瓷磚甚至還沒有拋光,就被人家拉走了。”劉輝介紹,所在企業去年還有1000多人,今年只有300多工人了。
佛山一位陶瓷業內人士說:“成本上漲是一個因素,另外還有房地產市場低迷、外需不振等因素綜合導致了這種情況。”
融資無解
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下,企業的運轉資金也開始前所未有的緊缺。
佛山南海區石肯工業區的一家童裝生產企業年產值大約4000萬元,現在的資金缺口達到了500萬元。
這家企業既做外單,在國內也有自己的品牌。生產成本的上漲,庫存又在不斷增加,資金鏈即將斷裂。“因為抵押物不夠,銀行貸不到款,只有通過擔保公司進行貸款。融資成本非常高,超過了15%。”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據吳浩亮介紹,佛山的服裝企業規模都不大,資金周轉一般在200萬元左右,這些企業現在資金鏈普遍非常緊張。“在銀根緊縮的大前提下,不要說新貸款拿不到,就是續借貸款,額度也被壓縮了很多。原來貸款100萬元,到期后續借就只能拿到60萬元了。”
據本報記者了解,融資成本也普遍高企,即使不通過信用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商業銀行的放貸利率也都已經超過了10%。
廣州天河一家以短期拆借為主業的投資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很多中小企業今年的資金周轉特別困難,珠三角的民間借貸都很好做,月息高達10%。”
“現在企業狀況確實比2008年金融危機后還困難。如果勢頭繼續,企業兼并在所難免。”吳浩亮不愿意提“倒閉”二字。
搬遷或轉行
陶瓷企業的叉車工人劉輝很懷念去年的日子。
“去年工資漲了很多。”他說。劉輝在佛山打工10年,對工資情況很了解。據他介紹,從2008年開始,工資不斷在漲。當年他每月工資1500元,一年后漲到了1700元。
真正讓他滿意的是去年。“因為工廠招不到人,廠里開始實行計件工資。我的工資一下子漲到了近5000元。”劉輝說。
因為用工成本上漲成為生產成本上漲中最大的一筆,劉輝所在的陶瓷廠最近兩個月已經開始減員。上述廣州玩具廠的總經理薛青說:“我們的原材料上漲了約15%,用工成本上漲是大頭,一年就漲了20%多。”在薛青看來,現在的工人都“很牛”,“稍不滿意就不干了。”本報記者在佛山南海的多個工業區看到,大部分工廠都在招工,隨處可見譬如“本廠招生產車縫工”類似橫幅。
“漲了工資還缺人”的用工現狀令珠三角企業加大了外遷的步伐。上述童裝廠和陶瓷廠就分別在廣西和廣東清遠建立了分廠,以降低用工成本。
“有些小老板很難做了,就干脆把廠子賣掉。”吳浩亮說。據吳介紹,這些老板轉行做什么的都有,其中也有人買下幾套房子,出租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