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塑化劑風波升級波及藥品化妝品 全球封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00:53  經濟參考報

  臺飲料市場損失高達150億新臺幣,并波及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妝品界

  隨著臺灣地區“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不單是食品行業遭難,越來越多行業曝出與毒性塑化劑有染。出于安全考慮,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封殺臺灣產品,但許多含毒產品目前尚難以查清在生產和運輸鏈條上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范圍內的聯合防控監管機制亟待建立,以有效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尤其是與人健康相關的食品安全。

  超過7000項食品暫時下架

  塑化劑有多毒?路透社援引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觀點稱,D EH 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個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 EH 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塑化劑一開始只在飲料界造成不安,隨著案情發展,現在可以說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妝品界都受到波及。

  臺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繼多項食品被證實遭污染后,相繼有保健品和藥品被驗出含毒性更大的塑化劑D 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臺灣地區民眾擔心塑化劑在更多領域引爆。

  “塑化劑”是一種普遍用于塑膠材料的增塑劑,在臺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但為降低成本,臺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把易致癌的“塑化劑”用于生產合法食品添加劑“起云劑”,導致“悅式運動飲料”等多種臺灣產品受到污染,由此掀起了此次“塑化劑”風波。

  目前卷入此次風波的臺灣食品類廠商越來越多,臺灣島內日前又發現一家原料供應商產品含塑化劑,供應果汁粉、疇素粉等的加川興業公司,產品亦含有塑化劑,并供貨給117家公司及企業,其中嘉義市有公司用此原材料制作水果糖及口服片,產品已流入當地夜市及雜貨店,雖然公司聲稱已全部回收,但部分雜貨店仍然有售。截至6月1日,臺灣當局已發現有747種飲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劑,涉及216家公司。最新增加的是,昱伸下游廠家———加川興業有限公司自曝了117家下游廠商名單,其中島內生產疇素的知名廠商大漢疇素生技公司赫然在列。

  臺灣“塑化劑”風波除對食品威脅逐步升級外,隨著新品種的超毒塑化劑D B 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被驗出,顯示保健品和藥品也難逃一劫。6月1日臺北市衛生局公布第一起D BP案例,為臺灣中油所販賣的“柔妍膠囊”,目前該產品9成已下架。臺灣知名毒物科醫師林杰梁表示,D BP有損害睪丸、精子的生殖毒性,比D EH P更毒,可能造成男女童性早熟、生殖器畸形等可怕癥狀。

  據報道,“柔妍膠囊”是代工廠商主動送檢,原本只求讓消費者安心的檢驗,卻被驗出含D EH P(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2.3ppm (百萬分比濃度)、D BP塑化劑19ppm,一下牽扯出三家廠商,從負責原料進口與配方的公司、受委托代工制造方以及代銷廠商全都被牽連。

  據臺媒了解,D BP在1999年被列為管控制劑,大部分D BP進入人體會在24小時內排出,48小時內幾乎全部排完。看似安全的添加劑,事實上卻有不低的毒性,林杰梁醫師提醒,D BP雖不具致癌性,但與D EH P相比,同樣具損害睪丸、精子的生殖毒性,而且毒性更強,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嬰孩生殖器畸形、男童有女性化傾向等問題,也曾在臨床上發現造成肛門與生殖器官距離縮短等癥狀,絕對不可小覷。

  另據了解,風波主角———塑化劑D EH P普遍應用在各種生活用品,從各種塑料制品、化妝品、清潔劑、衣服、玩具、地板等,無所不在,令民眾恐慌情緒加劇。目前,臺灣超過7000項食品因安全證明文件不完備而暫時下架,待驗食品大排長龍。

  數據顯示,截至1日中午,各縣市出動904人次,稽查2700多家零售店,其中183家零售店業者被要求限期改善,安全證明文件不全而下架的產品共7576項。由于待驗食品大增,檢驗室人滿為患。

  塑化劑有多毒?路透社援引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觀點稱,D EH 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個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 EH 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塑化劑一開始只在飲料界造成不安,隨著案情發展,現在可以說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妝品界都受到波及。

  當地媒體評論中指出,“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東西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這種有毒的成分”。還有衛生專家甚至直言不知道塑化劑還被用在哪里,言下之意,塑化劑“地雷”真不知還會在哪里爆炸。“五大類食品以外,真的安全嗎?我們到底還能吃什么啊?”一名婦女對當地電視臺記者稱。

  風暴沖擊可能持續整個夏季

  遭受全球“封殺”的臺灣產品,預計將有高達三成的產業衰退損失。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6月1日說,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沖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市場預估,今年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新臺幣,換算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臺灣有史以來衰退幅度之最。

  臺灣塑化劑污染的有毒陰霾席卷全球。臺灣相關衛生機構證實,問題食品已被出口至全球國家,已通知了15個國家與地區回收產品,各地“聞臺色變”,紛紛嚴防臺灣進口產品,并采取大規模下架及回收行動。

  我國大陸接連出臺相關防治政策。在國家質檢總局于5月31日發布了暫停進口的臺灣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的名單后,衛生部也在6月1日將“塑化劑”即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違法食品添加劑黑名單。

  目前已確定臺灣統一集團一款含有致癌塑化劑的蘆筍汁在大陸銷售。統一企業5月31日晚發表聲明指出,統一在大陸地區生產及銷售的產品未使用起云劑。至于臺灣生產的問題蘆筍汁及寶健運動飲料是經小三通貿易商少量進口內地,目前已展開清查回收。

  另據查實,上海口岸2010年共進口3批臺灣產“悅式運動飲料”,但均不在臺灣方面通報問題產品范圍內。2011年3月進口792箱“悅式運動飲料”,可能含問題“起云劑”。進口商已采取召回措施,并對庫存予以查控。除上海口岸外,其它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未受理過臺灣方面通報所列批次的飲料產品進口。

  臺灣衛生機構迄今已通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南非、埃及、新西蘭和中國大陸等多地回收問題產品。不過,鑒于爆出塑化劑事件至今已超過一周,被驗出有毒的食品愈來愈多,部分未被列入通知名單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亦迫不及待自行檢驗臺灣進口食品,結果發現一款楊桃汁含有塑化劑,立即停止其進口。

  臺灣方面要求生產五大高污染危險商品生產商,自行檢驗包括D EH P等在內的六類塑化劑,已發現逾700項飲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劑;臺灣掃除塑化劑污染食品大執法第2天,超過1700項食品因安全證明文件不完備而暫時下架。

  韓國和菲律賓于6月1日都宣布禁止銷售臺灣的食品及飲料,而華僑眾多的美加地區亦關注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加拿大及美國食品檢驗局日前發出警告,提醒進口商及零售商,注意來自臺灣、遭塑化劑污染的飲品及食品,并將會加強對臺灣食品的進口抽查,有當地華人超市證實,已有多款臺灣飲料下架。

  遭受全球“封殺”的臺灣產品,預計將有高達三成的產業衰退損失。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6月1日說,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沖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市場預估,今年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新臺幣,換算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臺灣有史以來衰退幅度之最。

  食品業者透露,從塑化劑風暴迄今還不到兩個禮拜,整體飲料零售已經大跌逼近四成,其中又已遭到曝光的運動飲料、果汁、茶在內的三大品類最嚴重;鮮乳銷售持平,僅包裝水逆勢增長,消費信心大減,業者也憂心忡忡。

  根據統計,臺灣地區飲料市場近年來已經呈現飽和,過去三年每年復合年增率僅2%至3%,去年整體規模僅510億元新臺幣,其中又以茶飲料超過240億元新臺幣為規模最大,果汁規模約60億元新臺幣、運動飲料約35億元新臺幣。這次塑化劑風暴全被掃到,包括統一集團等業者銷售將烏云罩頂。

  憂慮與不安更反應在股市上。有市場人士粗略估計,一周以來,短短幾個交易日,包括食品、生技等類股票,總計市值就蒸發掉了近百億臺幣。老牌食品飲料大廠如統一、味全、黑松均一度中箭落馬。

  與此同時,塑化劑污染食品讓臺灣產品形象大傷,為遏止業者大賺黑心錢,臺灣衛生機構已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草案,除加重違規業者罰責,還強制一定規模以上食品制造業者,須設置食品專業技術人員把關。臺灣衛生機構提出“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送交相關部門,擬加重對黑心食品業者的罰款與刑責,食品危害管控制度擴大到食品加工、添加物制造業者,并要求食品技師駐廠。據介紹,“草案”加重黑心食品懲處,未來食品若檢出塑化物等毒物,罰款將從現行最高新臺幣3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至1000萬元,刑責由3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5年以下;在行政管理方面,納入食品技師駐廠制度等。

  兩岸對于添加劑布控仍存較大難度

  樂購(上海)公司副總裁莊南濱說,臺灣公布的受影響產品,不僅僅是“悅式運動飲料”一種,還涉及果汁、奶茶、果醬、膠原蛋白等10多類食品,涉及廠商超過100家,問題添加劑還可能通過“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從世界各地進入大陸或臺灣市場,因此兩岸對于添加劑的“足跡”布控存在較大難度。

  在臺灣發現含有“塑化劑”食品的消息傳出后,兩岸相關機構根據《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迅速采取措施,包括緊急交換信息,暫停生產、輸出相關產品,及時下架、召回相關產品,核實、發布信息并相互通報等。上海市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金雷認為,此次兩岸檢驗檢疫、工商等部門,迅速及時互通信息、協同配合處置“塑化劑”問題食品,顯示出兩岸兩會復談后簽訂協議的積極效應。不過專家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問題添加劑或成為困擾兩岸食品安全的“要害”問題。

  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 C FA )的簽訂,兩岸貿易往來日益密切,有關專家呼吁應建立兩岸食品安全聯防機制,共同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高彥明認為,這種提法有其建設性,但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不僅僅涉及臺灣。“從根本上講,我國應該設立一套完善的進口商品安全法規,彌補目前的監管漏洞,”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樂購(上海)公司副總裁莊南濱說,臺灣公布的受影響產品,不僅僅是“悅式運動飲料”一種,還涉及果汁、奶茶、果醬、膠原蛋白等10多類食品,涉及廠商超過100家,問題添加劑還可能通過“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從世界各地進入大陸或臺灣市場,因此兩岸對于添加劑的“足跡”布控存在較大難度。

  臺灣第三方檢驗檢疫機構暐凱國際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中平說,臺灣問題產品波及上海等大陸城市,表明兩岸關系日益密切,食品安全“聯防”的必要性也大大增加,需進一步探索完善《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

  何中平說,在處理“塑化劑”問題方面,目前兩岸僅完成了一半的任務,因為相關協議還前瞻性地提出了“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計劃,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并就確保受害人權益給予積極協助,雙方即時相互通報有關責任查處情況”等要求。

  正在大陸進行農技推廣的臺灣鵬景集團董事長王仲鵬說,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后,兩岸基本可以保證快速查控“嫌疑產品”,但要進一步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計劃、確保受害者維權等仍缺少配套機制,兩岸相關機構可借處理“塑化劑”問題加快磨合,有效執行協議規定內容。

  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羅田羅田安認為,下一輪針對“塑化劑”的兩岸聯合防控可率先提倡企業自查,特別是發揮臺商維護臺灣原料和產品聲譽的主動性,在臺資企業開展試點。

  金雷建議,采取措施避免“塑化劑”問題影響兩岸經貿正常往來,尤其是影響臺灣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大陸。今后宜加強兩岸間在食品添加劑問題上的互信,適當公開原料添加配方,深化兩岸食品安全“聯防”。

  另外,在臺灣“塑化劑”問題暴露之前,大陸今年以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已是風波不斷。因此有專家呼吁應當盡快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韓永斌教授認為,目前機制建立的最大障礙是政府質檢部門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嚴重脫節。

  “實際上,我們高校在相關食品安全領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經超前,”韓教授說。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早在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暴露之前,相關研究機構的報告就已經顯示包括三聚氰胺、“塑化劑”等在內的物質都屬于不可食用范疇。

  “而政府監管部門則是在事件發生之后才將其列入非食品添加劑名單”,他說。“當然,我們的事后補救機制還是比較及時的。但如果能夠在問題暴露之前就和相關學術研究機構配合,明確各類可以添加和禁止添加的物質,則可以防患于未然,”韓教授指出。

  至于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韓教授建議應由相關部門在國家層面加以設計,把監管部門和學術機構同時納入,雙方信息共享。監管部門在總結、幫助學術機構轉化研究成果的同時,還應根據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和公布不可食用的物質名單,并提供相應的檢測辦法,有助于盡早發現問題。

  都希望把責任的“球”踢給別人

  根據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制所向稽查人員表示,查出塑化劑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臺中市大雅區的“昱倫生物科技公司”為代工廠,從以色列等國家進口,目前不知哪個環節出問題。與臺灣“塑化劑”尋找元兇遇到的問題一樣,雖然德國在西班牙生產的黃瓜上發現大腸桿菌,但無法確定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黃瓜受污染的地點可能是生產地,也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或銷售的超市。

  其實,專家們建議的聯防體制,不僅適用于兩岸間,在產業鏈全球化的今天,更適用于國際間建立聯防機制。因為在全球化時代的食品安全危機中,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確保獨善其身。

  在臺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之際,正逢大洋彼岸的歐洲遭受由“毒黃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如何化解這類危機,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唯一出路是加強在食品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的機制化建設。

  全球化給食品業帶來的變化是,食品供應鏈分布區域極為廣泛。供應商的多元化,增加了進口國管理的難度,出現問題的機會相應增加。一旦危機發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機制無法提供足夠的途徑發現問題根源。歐洲疫情發生后,尋找病菌源頭遇到重重困難。

  根據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制所向稽查人員表示,查出塑化劑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臺中市大雅區的“昱倫生物科技公司”為代工廠,從以色列等國家進口,目前不知哪個環節出問題。與臺灣“塑化劑”尋找元兇遇到的問題一樣,雖然德國在西班牙生產的黃瓜上發現大腸桿菌,但無法確定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黃瓜受污染的地點可能是生產地,也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或銷售的超市。

  與此同時,維護本國或地區利益成為危機發生后有關國家的主要訴求。其結果是,有關國家都希望把責任的“球”踢到別人身上。業內人士認為,從全球角度看,“塑化劑”風波和“毒黃瓜”危機中出現的問題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在處理未來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機中可能面臨的困難。針對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國際社會必須未雨綢繆。

  專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領域的全球治理機制,至少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發生危機,其他國家和地區不要無理指責,而是共同尋找解決辦法;二是完善后的治理機制要實現信息透明,無障礙流通;三是決策機制要公平。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機制,應能保證政府、民眾團體、國際組織、企業和學術機構等有關各方通力合作,建設一道共同的防災大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高彥明認為,在預防國際貿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國食品安全標準的相互協調、更新和信息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前提。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圖片 含視頻 含投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