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冠三 王小魯
張少杰(1953-2011)
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微觀室主任
3月15日,300多人從全國各地趕往上海,為英年早逝的張少杰送行,其中很多是當年活躍在改革第一線的老朋友。他們凝聚了一個年代。
張少杰是南京人,15歲初中沒畢業就到江蘇農村插隊。當過鐵道兵,做過汽車修理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經濟系,1985年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在1984年的全國首屆中青年經濟學者討論會(莫干山會議)上,他與幾位青年學者提出“放調結合”的價格改革建議,引起了經濟界和決策層的高度關注。這一建議加上當時“放派”和“調派”的貢獻,共同奠定了中國價格雙軌制改革的基礎。
從1985年到1989年,張少杰與一批期待為全面改革中國經濟體制做一番事業的青年人聚到了一起,那四年幾乎也是體改所從誕生到終結的全過程。他們讀過書、種過地、放過羊、掄過錘、拿過槍,經歷過人生滄桑又時刻在思考著國家前途、人類命運。張少杰先后擔任第二研究室、微觀經濟研究室、應用研究部主任。體改所成立后,雙軌制和漸進式改革的思路在研究中得到了延續和發展,也與一些不同的改革思路發生了碰撞。當時一種觀點認為,兩種價格體系并存、“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不可能形成一個規范的市場,因此需要一個整體配套的改革方案,實現一次性跨越;也有來自國際機構的經濟學家提出警告:兩種價格信號并存,將會導致經濟混亂乃至崩潰。
在1985年體改所的全國企業調查中,張少杰和同事一起,就企業經營環境和投資機制改革問題完成了兩份調查報告,并參與了主報告的寫作。這些報告強調了企業微觀機制沒有改變、政企關系沒有理順帶來的“不對稱市場”、軟預算約束、投資膨脹、消費膨脹等問題,強調了企業制度、工資、金融和投資等微觀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把“雙軌制”改革的思路擴展到金融、投資等領域。他作為主要執筆人之一的大型調研報告和專著《改革:我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獲得了1986年孫冶方經濟學獎。
在1986年對匈、南經濟的考察中,張少杰就匈牙利企業的壟斷和軟預算約束問題對中國的啟示寫了調查報告,指出改革的關鍵是要對企業形成有效的預算約束,建立企業自負盈虧的條件;提出“企業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改革所有者的權益關系,在這個問題解決后,經營者問題將迎刃而解”。張少杰認為,沒有這些微觀基礎的變化,“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一攬子’地改變整個運行機制。”
人們也還記得,張少杰曾在1987年就針對國有企業與國家分配關系的扭曲,建議對國有企業實行利稅分離,國有企業所得稅參照合資企業稅率,從當時的55%降低到30%左右,而國家作為資產所有者的收益通過利潤上交的方式提取。1988年通貨膨脹形勢嚴峻時,他提出“實行利率指數化”,“居民的存款利率和企業的存貸款利率均與物價上漲率掛鉤。使群眾通過投資獲得物價上漲的利益”,也至今令人記憶憂存。
張少杰1989年在反思中國改革開放的十年歷程時,提出中期改革的重點應從改革試點、給優惠政策轉向建立市場經濟的規則;要把能夠由市場解決的基本需求交給市場解決,同時政府承擔公開的福利供給,建立更為開放和更有效的貿易體制,建立更為公平的稅負結構和有效的征稅辦法。為此,還需要在財務制度、票據制度、收入和財產申報及保護制度、會計師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大量基礎性、技術性工作。他說,“如果我們真正想在中國確立一個市場制度的話”,這些配套的制度改革,是“一項具有根本意義的、有利可圖的制度性投資”。
從今天看,這些遠見卓識有些已經或正在中國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得到實現;有些尚未實現,但仍是未來改革必須完成的任務。短短四年里,他單獨或與同事合作發表的文章有幾十篇之多,在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少杰生性豁達,胸無城府。與人爭論,有時張牙舞爪,但爭過之后,諸事依舊。有朋友戲稱他是“披著狼皮的羊”,是個很恰當的形容。1988年6月底,體改所開會研究價格闖關。時任國家物價局副局長的馬凱和學者張少杰都提出了不同意見。馬凱比較委婉,少杰則慷慨激昂,從經濟學原理到歷史經驗教訓,得出時機不成熟的結論。雖然當時還受到了批評,但他的敢言在多年后仍為大家所稱道。
1989年后,張少杰和許多同事不得已離開了體改所,轉而從事他所不熟悉的商業經營,1990年任世界銀行(微博)中國代表處顧問,1991年參與創立恒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曾任總裁;1999年創立上海遠見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一度也業績輝煌。但他內心從未真正放棄學術研究。2002年起,他重操舊業,又有數篇研究企業和資本市場的調查報告和論文問世。
在一本關于體改所的譯作的“校后跋”中,張少杰寫道:“其實,以我們當時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水平,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學術建樹,體改所的主要成就在于調查研究,無非是通過我們的勤奮工作,發現了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想法,為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提供了一些思路或理念……”他概括體改所的貢獻有四個方面:發現問題、避免失誤、提供預警和“幫著‘摸石頭’”。這應是一個客觀的評價。
作者楊冠三為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王小魯為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
|
|